1950年,相声这门民间艺术,遇到了发展以来的最大“危机” 。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各行各业亟需“新面貌”,而一直在街头巷尾表演,内容充斥着不少伦理、生理式段子 的相声表演,也成了重点“改革”对象。
作为相声从业者的侯宝林、马三立对此很发愁。
摆在他们面前的其实是一把“矛盾”之锁 ——“俗、淫”已刻在相声骨子里,直白点说,民间的观众就认这个,近200年来都是如此。
如果要改,该怎么改?改了会不会是“自断命脉”?
踌躇之下,侯宝林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老舍 。
老舍是文坛的大咖,同时也是相声界的老前辈,三四十年代就写过不少相声本子,比如《卢沟桥》、《台儿庄大捷》、《骂汪精卫》等作品,这些相声在不少地区轮番巡演,颇受欢迎。
老舍对相声可谓知根知底,结合自己的见解,他给出了一条路:“不学瞎捣乱的老套子,创作笑而不淫的新段子。”
具体该怎么改,老舍认为,在保留旧时代相声精髓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新时代、百姓的生活进行创作。
他还亲自做了示范,写了一部《维生素》 ,刊登在《光明日报》上,内容其实就是把以前的报菜名进行了重新创作。
后来他又写了《美英要挨揍》 这种带有强烈时代背景的本子。
在老舍的启发下,相声界从业者很快找到方法,此后带有批判色彩的现实主义相声开始不断涌现,这种“新式相声”也逐渐成为主旋律。
到了1983年第一届春晚,相声已经成为那台晚会最受欢迎的曲艺表演,4个主持人里就有2个是相声演员,有三分之一的节目都是相声。
借助春晚舞台,相声也立马火遍大江南北,随后的十几年里,相声演员们在舞台上嬉笑怒骂,也成了历届春晚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
直至如今,相声创作再次进入瓶颈期。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近40年来春晚舞台上口碑最好,最好笑的“十大相声” 。
帮助大家重温儿时记忆的同时,我们也一同探究中国相声为何走入了瓶颈。
(以下排名依据历届春晚相声节目观众口碑度与影响力)
10、《瞧这俩爹》
1999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牛群、冯巩
1999年,用调侃的方式宽慰大家的心,这是一个进步。
俗话说,差生文具多,可1999年的这个春晚小品《瞧这俩爹》告诉我们,差生的老爸爱整活儿 。
节目里,牛群和冯巩的儿子,分别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两位老爸见面开始了菜鸡互啄,观众看得那叫一个喜上眉梢。
节目中诞生了不小的爆笑点,比如牛群给儿子起名“牛顿”,冯巩给儿子起名“冯斯特罗夫斯基”
比如冯巩那句“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老婆套不着流氓” 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梗被很多人引用。
还记得1989年春晚上,鞠萍姐姐采访了一堆珠算小天才,大过年的给全国小学生添了一把堵。
而1999年这个相声,牛群冯巩用调侃差生的方式宽慰了大家的心,这绝对是一个进步。
09、《点子公司》
1994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牛群、冯巩
有了冯小刚的参与,这个相声相比以往相声,有了2个特别之处
1994年的《点子公司》有些特别,这个相声的编剧除了牛群和冯巩外,还有冯小刚和徐帆(署名徐小帆)。
节目中,牛群开了一家点子公司,专门帮人出点子,面对客户提出的千奇百怪的要求,牛群都用一个个馊点子回应,引发极强的喜剧效果。
比如有人问如何将让钱包鼓起来,他答道:“换成零钱。”
比如如何面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他答道:“逮着就毙。”
比如有女士问当年体育比赛中很多奖牌都让女同胞拿了,如何能让男同胞抬起头来,他答道:“取消女子比赛。”
这种抖机灵的回复现在看来不新鲜,可是在1994年却很有创新性,观众乐得前仰后合。
这个相声相比以往的相声有两大特别之处。
其一,因为有冯小刚的参与,《点子公司》很有冯小刚电影的味道,我们立刻能想到《甲方乙方》和《私人订制》。
其二,提问题环节有现场观众参与,这使得相声的互动性更强,当时面对小品的崛起,冯巩和牛群做的这个尝试值得点赞。
08、《谁让你是优秀》
2006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大兵、赵卫国
新“子母哏”,让观众眼前一亮
提到相声,我们总觉得是北方人的专利,其实南方也有优秀的相声演员,比如来自湖南的大兵。
他在1999年亮相春晚,说了一段4分钟的《白吃》,讽刺了公款吃喝的乱象,让人看到了相声昔日的荣光。
2006年,大兵带着搭档赵卫国再次登上春晚,表演了讽刺相声《谁让你是优秀》,节目中两人参加了优秀演员的评选,结果大兵落选,赵卫国当选,大兵心态崩了,开始阴阳怪气的讽刺和拆台,惹出了很多笑料。
南派相声里常常会模糊捧哏和逗哏的界限,这样的形式也被称为“子母哏”,《谁让你优秀》就是典型的子母哏相声,大兵和赵卫国捧哏的戏份各占一半,让看惯了传统相声的观众眼前一亮。
这个相声虽然是新段子,但是结构和形式却参照了经典相声《论捧逗》,给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新鲜。
可惜的是,大兵后来离开相声界去当主持人了,相声复兴的大旗 就交到了郭德纲手里 。
07、《旧曲新唱》
2000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郭冬临、冯巩
对央视金牌栏目进行了“魔改”,唯一不足,演出出现了一个突发“事故”
进入90年代,春晚小品后来居上,诞生了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潘长江等知名小品演员,而讽刺相声几乎绝迹,相声也彻底落寞,直到2000年冯巩和郭冬临演的《旧曲新唱》才让人眼前一亮。
《旧曲新唱》极具创新性,它不是传统的相声,郭冬临也是小品演员出身,整个作品是相声和小品的结合体,可以称为“相声剧”。
在这个节目里,两人对央视金牌栏目进行了一番魔改,他们用天津快板唱《焦点访谈》,用京东大鼓唱女足比赛,用流行歌曲唱《天气预报》。
音乐类的相声很容易尬住,但是这个节目却是金句频出,很多台词直到现在都被反复使用。比如郭冬临在描述吃狗不理包子时说:“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用我们美国话叫very good”。
比如郭冬临用京东大鼓解说女足比赛,形象生动,很多人现在都可以唱出来。
不过在节目中出现了一个突发事故,郭冬临最后弹吉他的时候,吉他带断了,郭冬临临危不乱,一只手拿着吉他的把手,同时用肚子抵着吉他,然后摆出一个弹奏的pose,唱着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改编的歌曲,全场气氛达到高潮,也没人注意到这个小瑕疵。
相声剧创作难度极大,如今20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诞生过《旧曲新唱》这样的作品了。
06、《捕风捉影》
1989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姜昆、唐杰忠
春晚讽刺相声最后的荣光,听起来好笑,仔细想起来却可悲
1989年的《捕风捉影》是春晚讽刺相声最后的荣光。
姜昆、唐杰忠、梁左这个铁三角组合再次来带新作,《捕风捉影》讲述了人言可畏的故事,姜昆去公安局参加文艺演出,回家后谣言四起说他犯事了,人人对他避之不及,姜昆越解释越乱,直到最后都没有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个相声听起来好笑,仔细想起来却可悲,一个好人被冤枉,很可能有理说不清,常常就只能吃哑巴亏。
在30年前,街坊邻居会传你的谣言,在现在,网络上更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后来陈凯歌拍了《搜索》,今年正午阳光的《开端》都讲了类似的故事。
看来时代会变,有些社会恶疾只会换一身打扮继续招摇过市。
05、《电梯奇遇》
1988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姜昆、唐杰忠
被困者,如何吃饭还要开会研究讨论,官僚作风暴露无遗
1988年春晚是讽刺相声的巅峰,这一届姜昆和唐杰忠带来了相声《电梯奇遇》。
1987年的《虎口遐想》大获成功,梁左和姜昆再次合作带来了这部续作,这一次姜昆被困进电梯里了,之后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电梯奇遇》和《虎口遐想》设置了类似的困境,但两个相声内核是不一样的。
《虎口遐想》重在叙事,从被困到获救,循序渐进,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而《电梯奇遇》重在讽刺,有人被困在电梯之后,各级部门领导相互推皮球,关于被困者如何吃饭还要开会研究讨论,官僚作风暴露无遗。
即便是30多年过去了,这段相声依旧能让我们啧啧称叹。
04、《巧立名目》
1988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牛群、李立山
讽刺力度创造历届春晚之最,此后,牛群和冯巩牵手,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1988年的春晚诞生了一个金句“领导,冒号”。
这句台词出现在相声《巧立名目》中,牛群是表演者也是剧本的创作者,他当时还在北京战友歌舞团工作,平时喜欢创作相声,但没有什么名气。
1988年春节前夕,他的作品《领导,冒号》幸运地被春晚导演组选中,牛群激动万分,反复修改,这个作品虽然尺度大,但是当时的审查制度比较宽松,所以修改几稿就通过审查,名字也改成了《巧立名目》。
不料审查过程中,牛群的搭档下连队去了,牛群只好通过朋友找来相声演员李立山组成了临时搭档,没想到这个节目火遍了全国。
《巧立名目》讲述了一位科长巧立名目用公款吃喝的故事,牛群饰演的科长经常要打报告骗公款,每次报告开头都会写“领导,冒号”,这也成了他的口头禅。
为了骗公款吃喝,科长想了各种招数,连巴甫洛夫纪念日都要去组团吃烤鸭,还愣是靠一套歪理给圆回来了,甚至拿当时在世的陈景润调侃。
这个相声讽刺力度之大创造了历届春晚之最,如今听来都饶有趣味。
而在牛群表演这个相声时,冯巩就在台下观看,他当时的搭档还是刘伟,《巧立名目》后,冯巩和牛群强强联合,开启了属于他们的辉煌时刻。
03、《虎口遐想》
1988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姜昆、唐杰忠
梁左和姜昆聊了3个小时,李文华意外缺席,“笑佛”唐杰忠成捧哏
姜昆是中国曲协的主席,在许多人眼里他就是主流相声圈的,专门说一些挠痒痒“教育人”的晚会相声,和郭德纲那样嬉笑怒骂的截然相反。
这其实是对姜昆最大的误解。
从大的相声类别来说,郭德纲现在说的一些相声属于老派相声,有着很明显的街头茶馆风格,可以“百无禁忌”;
姜昆和马季、牛群等人属于新式相声的代表人物,主要特点是结合新时代进行创作,我们在文章开头说过这是根据老舍的建议变革出来的,一般新式相声具有很强的讽刺批判性。
从演员个人来说,早年的姜昆不仅主持春晚,而且贡献了很多经典的春晚相声,其中最被大家熟悉的就是1987年的相声《虎口遐想》。
这个相声的来历,还有段小故事。
1986年,姜昆和陈佩斯去看望女作家谌容,遇到了她的大儿子梁左,梁左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毕业后还在高校教授汉语。
梁左和姜昆聊了3个多小时,两人十分投缘,第二天,梁左就把自己的小说《虎口余生》的手稿给了姜昆,姜昆眼前一亮,这个小说就是一段精彩绝伦的相声,可以搬到舞台上表演,于是姜昆在火车上的2天3夜里把这个小说改编成了相声,并命名为《虎口遐想》。
姜昆是马季的徒弟,创作能力极强,在他的改编下,梁左这篇荒诞的小说变成了雅俗共赏的相声作品。
姜昆最开始的搭档是老演员李文华,可后来李文华患了喉疾,无法参演,所以拥有“笑佛”之称的唐杰忠就成了捧哏。
1987年,37岁的姜昆和52岁的唐杰忠搭档表演了《虎口遐想》,这段相声讲述了一个掉入动物园笼子里的年轻人虎口脱险的故事,充满了想象力,整个作品从故事文本到表演节奏,再到现场的效果,都堪称完美。
梁左并不是专业的相声演员,但是他作为外行,反而给相声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虎口遐想》之后,他又和姜昆、冯巩等人合作过多次,几个人一起创造了80年代相声的盛世。
02、《五官争功》
1987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马季、刘伟、冯巩、赵炎、王金宝
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穿越时间的,如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有2个节目借鉴了它
在相声中,群口相声是最难的。
目前流传的300多段传统相声中,群口相声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原因也很简单,人多嘴杂,几个能说会道的人凑在一块儿,难免会互相抢话,节奏也不好把握。
而在众多经典群口中,《扒马褂》《训徒》《拆字》《金刚腿》等都是清朝留下来的,现代群口相声几乎都出自马季一人之手,马季的相声都是自己写的,他的徒弟王谦祥就回忆到,马老创作相声时常常进入忘我的境界,即使背上爬满了蚊子也是浑然不觉。
正是这种优秀的创作能力,让马季写出了《五官争功》《传谣》《一仆二主》等优秀的群口相声,其中1987年春晚上的《五官争功》是最经典的。
节目中,马季、刘伟、冯巩、赵炎、王金宝五位演员分别扮演人的脑袋、嘴、眼、耳、鼻,五官为了一个荣誉争得不可开交,观众看得乐不可支,看完后又能感受到极强的艺术性。
《五官争功》一共18分钟,可是观看起来一气呵成,主要在于结构精巧的设计。
这个节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五官分别上来自我介绍,立好“人设”,带观众入戏。
第二是五官分别进行“述职报告”,阐述自己的重要性,笑料迭起。
第三是五官最后发生内讧,整个相声达到高潮。
在这样严整的结构下,几位相声演员表演起来游刃有余,观众看得也是赏心悦目。
2009年,马季的儿子在春晚上表演了《五官新说》,用同样的形式向父亲表达了敬意。
2021年,马东主持的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你睡了没》《谁杀死了周日》等新型喜剧都借鉴了《五官争功》的创意。
可见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穿越时间的。
01、《宇宙牌香烟》
1984年央视春晚丨表演者:马季
春晚相声的奠基之作,马季表演到第6分钟时,发生“意外”,现挂不留痕迹,绝了!
1984年的春晚,诞生了两大奠基作品。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为小品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而马季的《宇宙牌香烟》直接给80年代的春晚相声创作定下了基调。
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马季对此深恶痛绝,决定写一个相声讽刺一下这个现象。
马季之前一直写的是对口相声,这一次他决定写一个单口相声,相声写好后改了好多稿,为了怕观众对号入座,他还去国家工商局查了重复,确定没有宇宙牌香烟后才最终定稿。
当时的春晚表演还比较随意,马季表演时的衣服就是自家的,手里的公文包是和台里的电工借的,当他走上台时操这一口标准的唐山话,特别接地气。
这段相声有8分钟,马季要扮演一个推销员推销劣质香烟,他一边要吹捧香烟,一边还要自己拆台,要在亿万观众面前hold住这8分钟,难度非常大。
而马季作为相声大师,最大的优势就是创作能力,一个小小的香烟愣是被他吹出了层次感。
首先他喊口号,表示要让香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然后来了段类似于“报菜名”一样的贯口把很多国家的名字说了一遍,这其实是对传统的传承。
接着他自我拆台,表示这个香烟问题很大,他们厂的办法就是频繁的更换产品名字,从“蟠桃牌”到“屎壳郎牌”再到“美女牌”,讽刺的力度之大,和前面吹嘘的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后他话锋一转,又开始用洗脑式的广告话术推销香烟,比如不买宇宙牌香烟就找不到对象,考不上大学,家庭不圆满等等。
最后他还整出了各种促销活动,如出周边产品,集十二钗送电视等等,这些手段后来被广告商都学去了。
尽管有这么多精巧的设计,可马季却没有一点儿表演的痕迹,8分钟里他就像邻家大叔一样夸夸其谈,看似随意,可每一句都严丝合缝,包袱虽然不炸,但胜在密集,节奏点踩得极其精准,甚至在表演过程中他还真的抽起了烟,更增添了真实性。
在表演到第6分钟,香烟突然灭了,这里马季来了段现挂,不着痕迹,功力可见一斑。
晚会结束后,马季原本要回家,这时候热线电话打来,有位首钢的工人因为值班没看到相声,觉得十分惋惜,马季就在电话里给那位工人又表演了一遍《宇宙牌香烟》,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这段相声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春节刚结束,有家黑龙江卷烟厂就抢注了宇宙牌香烟的商标,并生产香烟销往四方。
烟厂本想邀请马季代言,但马季最终还是拒绝了,不过那些年宇宙香烟销量一直很好。
好了,以上就是近40年春晚口碑最好的“十大相声”。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确有一部分是讽刺相声,但也并不是全部,可见“讽刺”并不是新时代相声的唯一制胜法宝。
比如《旧曲新唱》就是一种创造出了新的演艺形式,极为新颖;比如《虎口遐想》就是讲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场景简单,却同样能逗得观众前仰后合。
新时代下,相声创作虽然遇到了一些限制,但也并没有走入“死路”。
多从这些经典作品身上汲取方法,相声必然能够迎来新生。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为啥现在国内的情景喜剧几乎绝迹了?
答案很简单:情景喜剧最吃编剧,而现在中国影视圈的编剧没什么话语权。
举个例子,《武林外传》里,论重要性,姚晨、沙溢、喻恩泰这些人加起来,比不上一个编剧宁财神。
国外的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配有10个顶级编剧,而《武林外传》就靠宁财神一个人,每集既要原创还得搞笑,他样样都能满足你。
不过当他的才华被榨干,最后的结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梁左。
今年的《脱口秀大会》十分火爆,很多参赛选手在提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的时候,除了提到周星驰、郭德纲外,都提到了编剧梁左。
梁左写过《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经典作品,也参与过《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的创作,《脱口秀大会》很多研究文本创作的人将他当成偶像,也证明他的独特影响力。
在情景喜剧最辉煌的90年代,其实还有王朔、马未都、英达、冯小刚这些大腕儿都参与过情景喜剧的创作。
可到了现在,情况变了。
演员的地位被无限拔高,编剧的话语空间被无限压缩,高级文本创作在这个泛娱乐时代越来越难得到认可,这是中国情景喜剧裹足不前的命门。
总之,编剧问题不解决,我们很难再看到优秀的情景喜剧了。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国内豆瓣评分最高的十部情景喜剧,重温曾经美好记忆的同时,我们也一同探究中国情景喜剧为何在耀眼辉煌后,却走入了瓶颈,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
TOP10:《闲人马大姐》(2000)
豆瓣评分/人数:7.5分/2.59万
《闲人马大姐》是2000年开拍的一个系列情景喜剧,一共100多集,聚集了世纪初中国发生的大事小情,以小见大地反应了时代风貌。
本剧是英达在《我爱我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邀请了梁左参与剧本创作,由蔡明主演,三位喜剧大腕儿联手带给我们一场场幽默捧腹的表演。
本剧剧如其名,就是讲述了一个退休女工马大姐的所见所闻,退休居家的她不仅没有被时代潮流抛弃,反而积极见证了各种社会新闻,从国足出线到申奥成功,从本·拉登到炒股热,都埋藏在了一个个喜剧包袱之中。
蔡明出演此剧后,她的马大姐形象深入人心,她参加的很多次春晚都是以马大姐的形象表演小品的,可见这部剧的影响力有多大。
而且《闲人马大姐》是采用边播边拍边创作的方式,整部剧就有一种新鲜感和活力感,往往刚发生的社会热点就能出现在这部剧中,这是以往情景喜剧没有出现过的尝试,值得点赞。
TOP9:《龙门镖局》(2013)
豆瓣评分/人数:7.6分/8.75万
《龙门镖局》和《武林外传》都是宁财神编剧的作品,但两者的差距巨大。
2006年的《武林外传》透支了宁财神的才华,他把30集的剧强行扩写成80集,甚至还想写成上下两部160集,创作力早早枯竭了。
宁财神后来因吸毒被捕,他何时开始沾染毒品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在2013年创作《龙门镖局》时他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当时《武林外传》已经播出7年,成为了一代经典,剧中的几个主演也功成名就了,大家没有了饥渴感,自然无法凑齐原版阵容了。
于是这部剧只好改了个名字,换了角色和演员和观众见面,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新瓶装旧酒,《龙门镖局》就是《武林外传》的续集。
但播出后才发现,瓶确实换了新的,但酒已经不如当年醇香了。
这部剧还是古装喜剧,但是给人的观感就是太过杂糅,既不像情景喜剧,也不像古装剧,没有《武林外传》那么流畅自然了,台词也太过现代化,笑点也用力过猛。
其次,这部剧广告和游戏元素过多,情节、台词还频繁贴蹭社会热点事件,当年看剧的时候把这个当成小彩蛋觉得很有趣,但用得多了,你就会感觉到编剧是“无计可施”。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情景喜剧式微的大背景下,《龙门镖局》借古讽今、穿古装说新词儿的内核还是立住了,从演员阵容到主题曲创作都很有诚意。
全剧是少了一些灵气,但多了一些工整,也算是情景喜剧最后的余晖了。
TOP8:《爱情公寓》(2009)
豆瓣评分/人数:8.0分/19.37万
提到《爱情公寓》,有多少人爱,就有多少人恨。
它是情景喜剧最后一部经典,但也背负了抄袭的骂名。
对于很多95后、00后来说这部剧意义非凡,因为《武林外传》播出的时候,他们还没出生,出生了也还看不大懂,等长大了《武林外传》也很少有重播了。
而《爱情公寓》是2009年播出的,95后、00后一到放假就能在家看,再加上校园潮流的助推,这部剧可以说非常火。
而在校园之外的互联网上,这部剧也是火成了现象级。
那时候第一次有了金句的概念,曾小贤的好男人语录成了年度流行语;
那时候第一次有了磕CP的概念,贤菲恋也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然而,有一天突然有人指责它抄袭了经典美剧《老友记》,从剧情到人设到梗,全都抄了个遍,有的地方可以用“1:1汉化”来形容,许多人第一感觉是幻灭。
互联网兴起后,随着看过原版《老友记》的人越来越多,随着《老爸老妈浪漫史》、《生活大爆炸》等其他美剧在国内热播,那一刻很多人才确信《爱情公寓》是真的抄袭了。
当然,时至今日很多人还在捍卫这部剧,他们觉得抄得好看也是一种本事。
我们从行业角度来看,正是公众这种纵容的态度,让影视圈的创作者产生了倦怠的情绪。
当原创不受尊重,也就不怪烂剧横行了,《爱情公寓》是情景喜剧最后的光芒,结果却带着虚假的底色,这似乎也预示了情景喜剧已经走到了末路。
而对于抄袭,几位主创也是意见不一。
娄艺潇直言,电视剧好看就行了,这代表了很多观众的观点。
金世佳和王传君则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拍摄的时候明知抄袭装糊涂,靠这部剧成名之后,却突然要做艺术家,怒斥抄袭,不与之为伍,吃相也谈不上太好看。
导演韦正则把责任甩给了编剧汪远:编剧这么写,你让我怎么办?
而更多的人则保持了沉默。
不过最让皮哥感到不安的是,这部剧在角色打造上因为过于参考美剧,导致很多角色“价值观”的呈现偏离主流。
比如吕子乔过于花心,看到一个漂亮女孩就会动心思;再比如陈美嘉等女性角色总想着和帅哥约会,总是一副花痴、肤浅的模样。
美剧是这样拍不假,但这种“直接汉化的角色”适不适合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值得深思。而且需要考虑到的是,追这部剧的主力大多是未成年学生,他们的三观尚未健全。
总之不管你如何评价这部剧,让人唏嘘的是,12年过去了,这样一部涉嫌抄袭剧依然是情景喜剧最后的巅峰,这是值得每一个影视从业者反思的事情。
TOP7:《东北一家人》(2001)
豆瓣评分/人数:8.4分/3.02万
《东北一家人》是英达在2001年拍摄的东北情景喜剧,可以看作是东北版的《我爱我家》。
本剧和《我爱我家》一样一共120集,故事也从北京移植到了东北,还是通过一家人的视角来展现整个社会的风貌。
热心的牛大爷,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大女儿牛继红,下岗再就业的儿子牛小伟,过着啃老生活的女儿牛小玲,这样极具代表性的一家人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苦辣酸甜的故事。
很多明星大腕儿在剧中客串:张铁林和冯小刚客串过小偷,沈腾客串过军人小哥,王刚演过算命先生,邓超客串过大款,这样真实记录东北人家生活的剧值得好好品味。
TOP6:《炊事班的故事》(2002)
豆瓣评分/人数:8.8分/5.16万
《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都是导演尚敬的作品,前者可以看成后者的试水之作。
剧中6个迥异的人物分别是认真负责的班长洪胖,爱打小报告的副班长老高,热情冲动的采购员大周,鬼点子很多的小毛,热爱文艺的胡帅和喜欢吹牛的小姜。
他们在一起嬉笑怒骂的故事是最好的下酒菜,让观众领略了军旅情景喜剧的魅力,可惜后来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类似的题材。
剧中6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为《武林外传》里的7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沙溢、范明和姜超参与了两部戏的主要表演,两部戏是一脉相承的。
《炊事班的故事》连拍3部,这部剧在央视八套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也给了尚敬导演足够的信心去进行情景喜剧的创新。
TOP5:《家有儿女》(2005)
豆瓣评分/人数:8.9分/16.17万
《家有儿女》是一部讲述儿童成长的轻喜剧,从2005年开始播出,一共有4部,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
这部剧的设定十分大胆,两个离异家庭结合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非但没有隔阂,反而亲密无间,演绎了一幕幕温馨的故事。
风趣幽默的老爸夏东海,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妈刘梅,古灵精怪的刘星,跟屁虫弟弟小雨,还有性格独立的姐姐小雪,这些生动的角色陪伴我们走过了童年时光。
十多年过去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剧中童星的成材率极高,杨紫成为了顶流演员,张一山也凭借《余 罪》实现了转型,尤浩然从北电毕业后也开始逐梦演艺圈,三姐弟都很争气,这一家子多年后重聚也让人泪目了。
不过整部剧也并非完美,有很多被诟病的地方。
比如有人指责本剧抄袭了《成长的烦恼》;
比如杨紫只出演了前两部,后来因为学业紧张退出剧组,小雪的演员换了,味道也变了;
比如剧中这一家人的生活优渥,和大众脱节严重。
但无论如何,《家有儿女》依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剧。
TOP4:《编辑部的故事》(1992)
豆瓣评分/人数:9.1分/4.12万
《编剧部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情景喜剧,马未都在自己的节目《都嘟》里回忆过这部剧的创作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正是文学热的时候,在北京很多作家和编辑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时事,后来电视剧兴起后,他们就合计着把这些针砭时弊的东西拍成电视剧,这样的想法极具先锋性。
考虑到拍出来会得罪人,所以他们就决定拿自己开涮,干脆就让故事发生在编辑部里,这样创作起来也容易,也不会得罪人。
于是王朔、冯小刚等人就讨论了几十个话题,每人选择一个命题回家创作,再找到葛优、侯耀华、吕丽萍这些演员演出来,《编辑部的故事》就这么诞生了。
由于是一批文化界的人士搞出的试验品,整部剧带着浓厚的文学色彩,借6个编辑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热点。
小保姆进城热、诗歌热、琼瑶热、迪斯科、电话入户等热门话题全都成为了创作的主题,这部剧也启发了英达等人,开启了情景喜剧的新时代。
TOP3:《地下交通站》(2007)
豆瓣评分/人数:9.4分/3.11万
2007年,英达拍出了一部极其冒险的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本剧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
喜剧和抗战背景被看作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英达觉得,国外既然能拍出《虎口脱险》这样的战争喜剧,中国为啥不能拍战争情景喜剧呢?
本剧在反派角色上下足了功夫,成功塑造了贾队长、黄金彪、蔡水根、孙掌柜、黑藤君、野尻君等角色,他们搞笑表演的背后其实揭露的是日军犯下的种种暴行。
不过在正面角色上,本剧受到各方掣肘,创作时显得畏手畏脚,反而失去了光彩。
没有正反的对照,这部剧相比其他经典情景剧,影响力也就差了一大截,但它仍然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TOP2:《我爱我家》(1993)
豆瓣评分/人数:9.4分/8.64万
《我爱我家》是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具有开创意义。
1987年英达留学回国,在留学期间他接触了国外的情景喜剧,他希望把这种戏剧形式带到中国。
但初出茅庐的他没啥机会,只能去各个剧组寻找机会,一来二去和北京人艺的宋丹丹成为了情侣。
1992年,《编剧部的故事》大火,这部剧算是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了,编剧王朔趁热打铁,推出了《爱你没商量》,结果反响平平。
据马未都回忆,那段时间文化圈的人士都去他开的海马歌舞团聚餐,时间长了入不敷出,于是几个人一合计又整出一个《海马歌舞厅》,这部剧的编剧有:王朔、马未都、海岩、刘震云和梁左,全都是文化界的大腕儿,但播出后依然没有重现《编辑部的故事》的辉煌,大家一下子迷茫了。
这时候英达看准了机会,他把《编辑部的故事》和自己在美国学到的情景喜剧创作技巧相结合,写出了两页故事梗概给王朔看,王朔给这部剧起名叫《我爱我家》。
随后英达找来了葛优、宋丹丹、杨立新等一批北京人艺的演员,又请自己北大的师哥梁左担任编剧,合力完成了《我爱我家》的拍摄。
这部剧1993年播出了40集,次年又播出了80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全剧讲述了北京六口之家经历的有趣的故事,编剧梁左将各类社会议题与辛辣的讽刺巧妙地融进了剧作里,让大家在会心一笑之余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这种创作方式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喜剧创作者,如今最火的几个脱口秀演员,他们坦承自己的创作方式是从《我爱我家》学来的。
《我爱我家》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对后面的作者有着深远的影响,英达也成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王”。
TOP1:《武林外传》(2006)
豆瓣评分/人数:9.6分/43.89万
网上各大论坛曾进行过多次投票,评选中国情景喜剧的goat,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武林外传》胜出。
15年过去了,这部剧已经被供上了神坛。
除了好玩的故事,演员精彩的表演,这部剧最大的贡献在于挣脱了美国情景喜剧的创作模板,用古典小说章回体的形式打造了中国本土原创的“武侠喜剧”。
全剧不只是诙谐幽默,而是在庸碌琐碎的生活间隙,塞满了对社会议题的探讨和对人性的反思与诘问。
剧中的同福客栈就像是一个浩瀚无垠的宇宙,表面上是几个主角插科打诨瞎混闹,可实际上这里却上演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
仗义执言的郭芙蓉,外冷内热的佟掌柜,书生意气的吕秀才,纵横江湖的白展堂,憨态可掬的李大嘴,古灵精怪的莫小贝,他们结成了正义联盟,在这方寸之地,时而冷艳旁观,而是躬身入局,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这样的经典之作离不开一群“饥渴”的创作者。
当时的姚晨还是表演新人,以一集1000元的价格接下了这部戏;
当时的闫妮年过30,生了二胎刚离过婚,几乎过了女演员的黄金事业期。
当时的沙溢为了演白展堂不停减肥,而姜超为了李大嘴则不停吃。
还有喻恩泰,上戏导演系第一名的博士生,也是心怀一片赤诚来到剧组。
导演尚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拍完《都市男女》、《催事班的故事》等传统情景剧后才勇敢迈出这一步。
当然创作的灵魂人物还是宁财神,他写作的目的十分现实,就是为了还房贷,为了多赚钱,不惜把30集写成了80集,写到山穷水尽,甚至直接给剧中的角色起名叫谢步东,谐音“写不动”。
李诚儒说过:“能耐是饿出来的”,这群饥饿的创作者聚在一起共同创作了这部经典之作。
好了,以上就是国内十部豆瓣评分最高的情景喜剧,你最中意哪一部,快告诉皮哥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相关问答
搞笑小品排行榜前10名:《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心病》、《功夫》、《说事》、《策划》、《火炬手》、《不差钱》、《送水工》。一、《昨天...
在我心目中30多年来最经典的十个央视春晚小品,临时抱佛脚,难免不全面,请理解。1、84年春晚马季小品《宇宙牌香烟》2、84年春晚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
首先,我是天津人,对相声应该算相对了解些,说到最好听的相声,这个标准不统一,因为从观众的年龄阶段,文化背景,所处时代不同,喜好肯定也不一样。过去来讲...首...
赵丽蓉老师,巩汉林老师,李启文老师的两部作品都特别经典,《妈妈的今天》与《如此包装》。《妈妈的今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台词的是巩汉林老师问赵丽蓉老...
岳云鹏的搞笑相声有很多。就我个人来三言我比较喜欢当铺这个段子。这个相声挺搞笑的,我是听一回笑一回。他把那个当铺的人表现的活灵活现岳云鹏的搞笑相声有...
我认为佟大为杨紫王自健表演的小品《站台》最搞笑。先是中年男子打热汤,因为车拥挤下车走回自己的车厢,车子开走,他没赶上车;再是老人老年痴呆,忘记老婆的名...
宋小宝的搞笑小品:一周年特别节目《三国Y传》(小品,合作:刘流、王小宝、孟令宇、葛珊珊、刘小光、王金龙)2010小年晚会《水浒Y传》(小品,合作:孟...
小岳岳和小越越的相声整体来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幽默搞笑!还是相当不错的!但相声就是这样,讲究说学逗唱,其实有深意、有内涵的相声才能流传出去!《趣...这也...
军旅小品有《纠察》,《水下除夕夜》,《训练场上》,《我是一个兵》,《我是排头兵》《当兵当好兵》,《练兵》,《班长不在》《军官女儿,兵爸爸》,《敬一个军...
老郭表演有特点,每当抖响一个包袱,右肩会耸一下。张鹤伦也有特点,抖完包袱脸部会有个特殊的表情,类似憋大便的样子,嘴里还有个憋气的声音。每名演员都有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