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相声市场总有人给乱分类,什么主流相声和非主流相声,什么体制内相声和体制外相声之类,其实这些分法都有点居心叵测。
往大了说,相声按照风格和内容可以分为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从观众角度看,相声可以分为好听的相声和不好听的相声,如果较真的话还可以分为合法的相声和不合法的相声。
在笔者看来,相声历史上传统相声的代表有侯宝林、马三立等人,现代相声的代表则有姜昆唐杰忠,牛群冯巩等组合,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的则是马季和侯耀文。而在现代相声中登峰造极的组合则是牛群冯巩。
牛群冯巩组合几乎垄断了整个九十年代,在他们搭档的十年黄金时期,他们是相声行业的代表和翘楚。他们俩的相声讽刺辛辣、紧跟潮流、贴近生活,是现代相声的典范,很多段子如今听来不仅可乐甚至还很有借鉴意义。笔者选出牛群冯巩脍炙人口的十段相声回顾一下。
1、 无所适从
1990年春晚上牛群冯巩说的一个讽刺小段,针对的是当年各种滥发的保健鸡汤杂志,其实回过头看看,这段29年前的相声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因为那些各种保健鸡汤文现在都转战自媒体和公众号了。经典台词:要想青春永常在,请买冯巩牌热得快!
2、 办晚会
1992年春晚的《办晚会》,讽刺的是当时流行的各种奇葩走穴和赞助商,赞助商为了出名不惜将各种不合适的东西塞到晚会上。这段相声要是拖后十年恐怕都不能过审,因为十年后的春晚也被各种赞助商绑架了,各种小品中的乱七八糟的植入不一而足。而现在的综艺节目更是过分,一场演出不植入个几十次广告都不行,去年的《相声有新人》里的各种植入让笔者都对那个白酒品牌产生了厌烦心理。
3、 拍卖
那一年由于跳水女皇高敏的一次拍卖金牌新闻,拍卖这个新鲜字眼在全国被人熟知。牛群冯巩的拍卖流程虽然没有人家那种“第一次,第二次”的紧迫感,但整场相声的效果极好,和台下的互动也很搞笑,唯一的遗憾就是施拉普纳没有再续辉煌,感觉他俩算是给施大爷弄了个flag。
4、 点子公司
可能由于头一年的《拍卖》很成功,加上当年点子大王何阳一度风靡全国,因此牛群冯巩再次紧跟时代潮流推出《点子公司》。这个段子重在一个新颖,而且几个点子还都挺靠谱,比如生日蛋糕用阿拉伯数字,BB机支持自编音乐后来用在手机上了。唯一一个没能实现的是糯米纸做配料袋,但牛群那句“牛师傅”方便面确实非常应景,因为那年的方便面广告太火了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冯巩和牛群分开以后的作品也经常揉进去流行元素和网络语言,但感觉始终没有牛群运用的巧妙和自然。
5、 明天会更好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牛群冯巩的相声作品有所起伏,比如《最差先生》就有点咯吱人的感觉,《两个人的世界》则像是简单的逗贫。1996年春晚的《明天会更好》则是一个完全顺应时代潮流和贴近生活的相声。在这段相声里他们对社会上出现的整容和打假进行了反映,同时也照顾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而且这段相声用两个人对比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子母哏的魅力。
经典台词“冯,迪特力施和牛本五十六”
6、 坐享其成
这段相声在舞台上拉进了一个洋车,这个做法也遭到了马季的批评,这段相声结构也并不是很好,但由于各种小包袱的运用让效果颇佳。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段并没有经过精巧设计的相声,和后来冯巩和郭冬临那个背皇上出宫的小品类似。但牛群冯巩用他们炉火纯青的配合和包袱运用让这段相声反而成了那几年春晚他们的经典之作。
7、 两个弄潮儿
这个段子在创意上其实和王谦祥李增瑞的《换包装》如出一辙,不过让牛群冯巩改编之后说的节奏加快效果更为火爆。你要说这段子是洒狗血也行,不过这属于高级的洒狗血,几分钟的小段包袱密集效果突出,声光电各种元素运用纯熟,堪称恶搞型相声的典范。
8、有话坐着说
这也是一段改编的相声,属于荒诞和恶搞的类型。节奏明快,结构清晰,佳句不断,也算是他们的一个经典代表作,而倪萍最后时刻的加入则让这个相声的底变得特别厚实和意外,应该说这是牛群冯巩巅峰期水平的表现。
经典台词“你那五,我这六 。你埋伏,我暴露。你没事偷着乐,我天天公开哭。你站直了别趴下,我躺下就不起来。你狂吻俄罗斯,我啃死西班牙!”
9,我错了
这是一段在网络上流传很少的段子,但水平极高,作者里赫然还有冯小刚的名字,而且是第一作者。这个段子不仅讽刺辛辣,金句频出,而且形式非常新颖,全篇没有任何垫话直接切入正题。整个段子没有什么铺垫和高潮,而是全程高潮迭起,是一段讽刺类相声的佳作。
10,小偷公司
这是一段被誉为牛群冯巩最具代表性的讽刺相声,这段相声的作者也是一位以辛辣讽刺著称的相声作者梁左。本段相声用小偷的视角大胆讽刺了官僚主义,应该说比牛群李立山的《巧立名目》更为新颖也更为巧妙,这段相声堪称讽刺相声的代表作之一。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牛群冯巩的相声里没有贯口,没有太平歌词,也没有柳活儿,更没有荤活和臭活,但他们就是九十年代中国相声界的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相声同样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传统相声能做到马三立、侯宝林那个境界就是经典,现代相声能做到牛群冯巩这样同样是经典,现代相声和传统相声并不矛盾,电视相声和小剧场相声也不是天敌,相声说到底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
不用心去攒好作品,整天把心思放在什么主流非主流,体制内体制外的纠结上,这样没有意义,相声最后还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1. 得寸进尺
《得寸进尺》是冯巩在2001年央视春晚上呈现的一部小品。这部小品与郭冬临、郭月合作,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得与失。小品中,冯巩的幽默与机智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展现了他的演技,也带给观众无尽的欢笑。
2. 笑谈人生
2005年的《笑谈人生》是冯巩与朱军联袂主演的一部相声剧。这部作品借鉴了之前的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表演形式,以冯巩上《艺术人生》把朱军弄哭后,朱军反过来又让冯巩泪洒舞台为情节主线。小品中,冯巩的幽默与朱军的稳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节目充满了戏剧性和观赏性。
3. 马路情歌
《马路情歌》是冯巩与周涛在2003年央视春晚上合作的一部相声剧。这部小品以男女搭配、角色互换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冯巩和周涛的默契配合,以及他们独特的表演风格,使得这部小品成为了当年的经典之作。
4. 公交协奏曲
《公交协奏曲》是冯巩在2008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部相声剧作品。这部小品改编自网络小说《多投了四块钱》,讲述了因误投钱币而引发的一系列趣事。冯巩与其他演员的精彩演绎,使得这部小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
5. 暖冬
《暖冬》是冯巩与金玉婷在2009年央视春晚上合作的一部相声剧。这部作品以大老板与前女友的破镜重圆为主线,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宽容。冯巩的精湛演技和深情表演,使得这部小品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6. 跟着媳妇当保姆
《跟着媳妇当保姆》是冯巩在2006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部相声剧作品。这部小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城里人对农村人的新看法,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城乡差异和人际关系。冯巩与其他演员的默契配合和精彩演绎,使得这部小品成为了当年的热门话题。
7. 还钱
《还钱》是冯巩在2011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部相声剧作品。这部小品取材于西安的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环卫工人夫妻意外捡到巨款后寻找失主的故事。冯巩与其他演员的精湛演技和生动表演,使得这部小品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
8. 爱的代驾
《爱的代驾》是冯巩在2012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部小品作品。这部小品以代驾为题材,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现代社会的家庭问题和行业精神。冯巩与其他演员的默契配合和精彩演绎,使得这部小品成为了当年的经典之作。
9. 不能让他走
《不能让他走》是冯巩在2010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部相声剧作品。这部小品以一起交通事故为引子,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社会公德和人性光辉。冯巩与其他演员的精湛演技和生动表演,使得这部小品充满了戏剧性和观赏性。
10. 小棉袄
《小棉袄》是冯巩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部小品作品。这部小品以一位老父亲错把新女婿当作回收旧棉袄的人为主线,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家庭亲情和人生哲理。冯巩与其他演员的默契配合和生动表演,使得这部小品充满了温馨和感动。从雏形到春晚舞台的最终成型,这部作品历经多次修改和打磨,最终呈现出了完美的效果。
相关问答
答:2024年春晚没有冯巩表演的小品,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不明白这么一个老艺术家为何弃之不用?比起现在那些矫揉造作并且艺德较差年轻的演员强太多了...
我觉得年纪大了看春晚也不那么激进了,差不多的节目我都觉得挺好,小品我都觉得还可以。唯独郭冬临老师的这个小品,我实在是,皱着眉头看完的。我觉得年纪大了...
当然了,最喜欢的是冯巩的相声。记得那年是他与牛群合作演出《无所适从》。冯巩是我喜欢的相声演员,同时也是我喜欢的小品演员。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都会让你...
10.《瞧这俩爹》1999年央视春晚表演者牛群、冯巩。9.《点子公司》1994年央视春晚表演者牛群,冯巩8.《谁让你是优秀》2006年央视春晚表演者大兵、赵卫国7,《...
你是想问冯巩和闫学晶的小品吗,其实很多哦,其中有一个是在公交车🚌上,有冯巩,闫学晶,还有那个农民工兄弟,叫啥给忘了,不过出演过好多电视剧,哦,对了,是...你...
冯巩,男,汉族,1957年12月生,天津人,2000年11月加入民革,200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9月参加工作,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冯巩...
冯巩在退出春晚舞台后,在北京卫视的春晚舞台上,表演了一个讨债的小品,参加的有贾旭明,扬议,郑健和杨少华。表演的是要债遇见的都是老赖。后又因出行,办事被...
傅晶和冯巩没有合作过小品,傅晶,1977年3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内地女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97级表演系本科班。主要是电视...
那个女演员的名字就是叫做牛莉那个女演员的名字就是叫做牛莉
名字叫带着老公当保姆(我们每个人都要传送爱与帮助的力量,如果能帮助您请点击“好评”)牛群、冯巩的小品《瞧这俩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