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之燕国灭亡。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之燕国灭亡。公元前二二七年赵国灭亡,到了公元前二二二年燕国主力被击溃,燕王逃到辽东被活捉,燕国灭亡。
燕国是西周到春秋战国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封地在今天的北京及河北北部地区,都城北京在七雄中实力比较弱小,默默无闻的存在着。秦统一六国,燕国被灭亡有三个原因:一是禅让乱国,二灭齐自削,三疲赵自弱。
禅让乱国就是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不是王族的人,子侄。燕王哙执政时期有一个相国叫子侄,有野心做国君。齐国来使者访问燕国,子侄重金收买了使者,使者对燕王哙说:我们齐王永远不会称霸天下,因为他不厚爱大臣。燕王哙日后很重视相国,子侄相国让亲信给燕王哙去,说尧禅让国君的美名流传到现在,你何不把自己的国君禅让给相国,子侄相国不敢要,你就得到了一个禅让的美名。
燕王哙被忽悠后决定把国君的位置禅让给子侄,交权让位。子侄有了权利,但是大臣们都是太子丹的人,起不到真正禅让的意义。又劝说燕王哙,你还不如把任命大臣的权利也交给子侄,燕王哙同意了,然后把300担以上的印章交给了子侄,完全不管朝政了享受美名去了。
子侄治国三年后天下大乱,太子丹联合将军造反,这时候齐泯王一看机会来了,对太子丹说:我支持你。燕国内战大乱,齐国趁机出兵50天时间把燕国占领,燕军不抵抗,欢迎齐兵入侵。齐军把子侄灭了齐,统一了燕国,肆意杀人,毁坏宗庙,掠夺宝物,老百姓叛乱。齐军两年后站不住脚,最后退出了燕国。
燕国老百姓自立了著名的国君燕昭王,燕昭王励志强国,报仇召集人才,派出仆人去买千里马。千里马死了,500斤买回来一个马头。这件事传出去后来了好多千里马仆人,对燕昭王说:召集人才,从我做起。果然燕昭王高规格接待了买回死马头的仆人。引来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一个军事家叫乐毅,等到了机会。
公元前二八七年,秦国称帝后,五国攻秦齐国没有参加,趁机把宋国灭了。燕则王频频派出使者和五国串通,联合攻齐齐败。燕国乘胜追击,穷追猛打,一直攻占了都城临淄。这个大将乐毅把齐国的珍宝和宗庙里的物件都搬回了燕国。乐毅被燕昭王重用,镇守齐国。齐国变成燕国的郡县,只有两个县城没有攻打下来。
五年后,田丹用火牛阵把燕军赶出了齐国。糊涂的燕王认为你齐国占领我两年,我燕国占领你5年,你齐抢走我的宝贝,我现在又拿回来,还抢回来你的宝贝,我是受益者。他没有想到真正的受益者是秦国。因为齐是秦的强大对手变成弱国了,不会支持赵魏韩三国抗秦了,可以放心的攻打三国了。
三国被秦踏平后,燕国直接面对强秦。这一步燕王想不到,这就是灭齐自削第三疲赵自弱。因为赵国苦战,秦国才赢得后方五国的和平。秦国的远交近攻,攻的就是赵国。长平之战,赵国伤亡40多万人。
公元前二五一年,燕国偷袭赵国,不给赵休有生息的机会,赵国就会疲惫,军力就会垮掉。燕国暴露给秦军,秦军陈列在燕国的边境线上,你燕国看起来是疲惫。赵国实际燕自弱,打赵国就是打自己的保护墙。齐国被你打弱,同样也是打掉自己的保护墙。
燕国的灭亡不是荆轲刺秦王的后果,而是糊涂的燕王自己作死。秦攻打燕国,都城北京被占领,燕王喜逃到辽东,燕王喜拿自己儿子太子的人头去缓解秦王的愤怒,然后让燕国苟延残喘的存在。他不知道秦灭燕是既定方针,秦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
记得点赞关注哦!
对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历史和历史人物,肯定是三国这一时期,这当然是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否则,这一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如果没有罗贯中,将同南北朝或五代十国一样不会为人所知,可以说,正是他的如椽巨笔,将这一时代深深地映刻在了国人的心中,是国人血液中的沉淀。
在《百家讲坛》中,讲得最好的,我认为是王立群先生,易中天讲的《品三国》也属精品,他对三国的理解和评述,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这是对正史少有了解之人而言的。
但是,据网友记,易先生曾在一次视频中有一段话却让人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他说,《三国演义》是混蛋,三观不正,不建议大家读。
我是没看见过这一视频,也不知易先生所指是毛宗岗修改过的版本,还是他看过的其他什么版本,但可以肯定地说,易先生是针对正史而言,也就是说,是以一个读史之人对以演义形成的历史普通民众发出的感慨,换言之,是罗贯中的小说扭曲了这些人对历史真实的认知
这个就有些偏激了,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不可能是从史书中得来的,早期是戏剧、是评话,后期是小说或影视作品,而这些渠道中的作品,都是由文人改编后形成的,都是带有作者的观点,不可能同正史完全契合,其中加入了很多虚构成分来表现作者的爱恨情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来表现,何来的文学和艺术!
《三国演义》对国人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清代顺治帝师魏裔就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而这本书对国人性格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鲁迅就曾言,“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正史中,对三顾茅庐一事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用了整整三篇的描写,将这一事件描绘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试想,如果没有罗贯中,谁能记得这一过程,谁又能将这个事,弄成为知识分子一世的清梦,形成文人的普世价值观,这都必须要感谢罗贯中的。
罗贯中, 元末明初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另有杂剧存世。
元朝统治者对文人的蔑视导致科举的不正常,所以,罗贯中也不能按照以前的知识分子传统路数去博取功名,他很早就辍学,跟着父亲在苏杭一带做生意,从这点来说,他是一名带有江南文人习气的文士。
罗贯中志向远大,史书对他虽无记载,但野史却记载其为“有志图王”,他曾是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僚,为其征战和开创霸业出谋划策,但张士诚并不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枭雄,只想守着苏州周边的一亩三分地,当个偏安一隅的吴王,于是,不久后离开,而张士诚后来也被朱元璋打败,拒降而亡。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亦在张士诚处的施耐庵,二人趣味相投,师徒相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们并没有投靠大明政权,而是选择了隐居,专心从事小说创作,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我想,这同其曾与朱元璋为敌不无关系。
罗贯中的生卒年一直没有定论,大概是70岁左右时在文天祥的故乡庐陵逝世,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但也只是一个推测,因为他的人生轨迹模糊不清,所以,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情况。
至于他也参与了《水浒》的写作,这个就很不好说了,因为谁也没有看见过施耐庵的写作原稿,只是野史笔记中曾有这么一说,是否是施耐庵去世前将稿件传与他,由他最终完稿,后来又经一些人七裁八剪的,如金圣叹这类人作妖,这些都是没有定论的。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除《红楼梦》是独立完成的外,其余三部都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改编完成,而这类民间传说中,含有很多神仙迷信的色彩,人物的形象也早已定型,相对来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去除这些神鬼妖魔方面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尽管鲁迅先生还说“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而在罗贯中虚构或编辑的一些子虚乌有的桥段中,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赵云救阿斗”、“空城计”等等,这些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正是因为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所以,几乎都被人们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是浸入骨髓的民族精神,这一点,我们是必须要感谢罗贯中的。
易中天先生之言其实反映的是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也就是将娱乐的历史当作真实的历史,这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包括现在抗战神剧的泛滥,使得人们印象中的日本鬼子,都如《地道战》或《地雷战》里面的一样,蠢不可及。
两相比较,罗贯中的创作同《明朝那些事儿》这些还算高质量的历史小说相比,那也是天壤之别,人民群众有几个是看正史的,那些枯燥无味的史书,不是专家学者或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有几人去啃,何况,正史中的真实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试想,如果没有司马迁《史记》中人物的小说笔触,刘邦和项羽等一众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必定要模糊许多。
将小说当作正史,这不是罗贯中这样小说家的罪过,毕竟人家早已将“演义”二字大书在封面上,读者硬要将其作为历史的真实来读,与作者何干!这种智商,是小说作者们也无可奈何的。
易中天先生的论点,其实隐隐透出的,是读正史之人对普通民众汲取历史知识来源的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读史书之人比读小说的人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无须讳言,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会时常流露出这样的感觉,这是代表着很大一个群体的声音。
其实,易先生自己也说过,历史人物一般都有三个形象,即历史的真实形象,艺术形象以及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既然是这样,我们又何必以为自己了解了真实形象,要去看不起那些艺术形象或人们心中的人物形象呐,没道理嘛。
我们必须要感谢罗贯中,没有他,如三国这样一个历史的“垃圾时代”,就不会被人们所熟知,肯定会沉默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人识,正是他丰富了三国历史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将一个如乱麻一团的历史,变成国人共同的记忆如精神财富。
现在,任何一个指责其歪曲历史,还打着还原历史真实之人,他们的水平,都远不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至于易先生所说的“三观不正”,那是属于另一个学术问题了。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汉代国策风云;《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王立群教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国家行政学院的李清泉博士的《英雄项...
从王立群教授和易中天教授的工作经历和从事的方向来看,王立群教授和易中天教授是属于不同的方向。王立群教授为历史学者,他更偏向于去追求历史的真相,以便读...
不一...其实历史这东西很难说谁可信度更高,因为我们都不可能回去亲历历史,只能从流传的史书典籍文物甚至是故事传说中去了解历史,所以我们了解到的都是残缺的...
你想知道的是王立群教授读《史记》吗?你想知道的是王立群教授读《史记》吗?
这个很难讲。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个人看来,由于观众本身对史记的了解远比不上三国,讲史记发挥的余地更大,大家都不熟,所以讲出的新观点相对容易接受,...
讲历史比较出名的有王立群讲秦汉,易中天讲三国史,梁宏达等都是比较有名的讲历史故事的大v除此之外还有袁立仁,蒋老师等。讲历史比较出名的有王立群讲秦汉,易...
1、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知道的人我就不用多说,易中天以一种幽默风趣的口吻,从历史的另一个角度带我们重温了那段铁马金戈的年代,易中...
百家讲坛是央视10套一个非常有名的节目,这档节目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以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化最多。而百家讲坛最有名的12位主讲人也是...
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豪杰辈出。那么在诺大的一个三国时代,有几个人能够称得上英雄呢?司马三父子又算不算英雄呢?想解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次何谓英雄。英...因...
讲说者的的头衔王立群老师当之无愧!!一开始是在喜马拉雅听他讲《秦始皇》,本来打算当做消遣的我在听第二遍的时候默默拿起本子做笔记了,后来又听他讲的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