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宋上下文恬武嬉,昏君佞臣搅得朝政日非的时候,北国金军开始大举南下。我们前面提到,宋朝联金灭辽是非常不明智的,当时朝中就有人反对。宋将种师道就说过:“今日之事,有如盗入人家,既不能救,又从而分其宝也,毋乃不可乎?”意思是说,这件事情就如同有强盗闯进了邻居家,我们本应该救助邻居,现在不救也就算了,还和强盗分邻居家的财宝,这事儿咱们不能干。咱们应该念及宋辽百年和好,与辽一起抗金才对。
另一位大臣说得更有见地,他说:“北虏足为夷狄,然已久沾圣化,颇知礼义,百余年间,谨守盟誓,不敢妄动者,知信义之不可渝也。”意思是说,辽虽然是夷狄,但是一百多年来,已经逐渐汉化了,很懂礼义。我们前面讲过,辽的统治者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而且辽国皇帝铸造佛像时,还命人在佛像后面刻上“愿世世代代生中国”的字样。辽对于汉民族的文明是非常赞赏的,所以才“百余年间,谨守盟誓”,其间119年都没有跟宋打过仗。实际上,宋与辽之所以能维持百年和好,是因为宋辽的力量趋于平衡,辽的军事力量强,而宋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另外,先前辽与宋打仗,主要目的是为了抢点钱,辽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灭掉宋。而且双方议和之后,宋每年给辽岁币,有了白花花的银子、亮闪闪的绸缎,辽当然不用打仗了。所以一百多年间,两国边境上“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两国边境上人口增加,牛羊漫山遍野,连白头发的人都没见过打仗。那位大臣又说:“今女直刚悍善战,茹毛饮血,殆非人类。北虏以夷狄相攻,尚不能胜。倘与之邻,又将何求以御之乎?”意思是说,女真人尚未开化,茹毛饮血,且又骁勇善战,同是少数民族的辽都打不赢金,如果辽被灭,宋就与金直接相邻,我们的战斗力连辽都比不上,又拿什么来抵御金国呢?
这个大臣所讲的非常有道理。事实上,宋辽金三国的局面,与当初的魏蜀吴三国很相像。诸葛亮一直主张东和北拒,就是结好孙权,北拒曹操,两个弱的联合对抗强的。作为弱国,如果与强国联合对抗其他弱国,无异于为虎作伥,自寻死路。但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宋徽宗却琢磨不透,而对于臣下这些颇有见地的建议,宋徽宗也根本听不进去。不出所料,1125年辽国灭亡,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灭辽的当年,金军连气儿都没歇一口,就出兵攻宋了。
【宋徽宗听信贪官佞臣的谗言,联合金国,灭了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邻居辽国。然而,唇亡齿寒,金国灭辽之后,接着就要灭宋。但宋金毕竟曾是灭辽盟友,金军入侵宋国是需要借口的。那么,宋徽宗做了什么事,给金军进攻宋国找到了借口呢?】
金军之所以能找到借口,是由两件事直接促成的。第一件事,是宋招降纳叛。宋金联合灭辽时,两国曾缔结盟誓,双方灭了辽以后,我占的辽国的地方归我,你占的辽国的地方归你。其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谁也不许招降纳叛。但我们知道,辽国有很多汉人,宋朝又是汉人的王朝,金军攻占辽国,这些辽国的汉人肯定愿意投往宋朝。正是为了防着这一手,金才与宋约定,双方都不许互相招降纳叛。但是,宋朝在这件事上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它外交水平的低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宋要招降纳叛,也得衡量衡量自己的实力。而结果是,宋一招降纳叛,金人就遣使臣来问罪。这个时候,宋要么把收留的人送回去,要么就把人杀了,把人头送回去。这样一来,不但使金看穿了宋的软弱,就连那些投奔宋朝的辽国汉人,也对宋朝彻底失望了。后来金军南下攻宋的时候,这些辽国汉人纷纷起兵参加金军,去打宋朝,对自己心理上的祖国开战。所以,宋朝招降纳叛这件事实在是不明智。
第二件事,就是宋徽宗给辽国皇帝写密诏,这事儿就做得更没水平了。辽国被灭以后,宋徽宗的轻佻性格一发作,居然要招降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当时,耶律延禧正在内蒙古一带流窜,被金军打到一晚上睡觉得换俩地儿的程度。宋徽宗给他写了一封密诏,说:“若来中国,当以皇兄之礼相待,位燕、越二王之上,赐第千间、女乐三百人,极所以奉养。”意思就是,你如果来宋,朕会像对待皇兄一样对待你,你比我的两个兄弟燕王和越王的地位都高,我给你一千间房子、三百个戏子,我养着你。耶律延禧看了密诏,当然非常高兴,于是率五万人南下,准备进入宋境,结果被金军劫击,全军覆没。耶律延禧被俘,宋徽宗的密诏就被金人搜出来了。金军持此诏书谴责宋朝,以宋朝背盟为借口,兵分两路,大举南下进攻宋朝。西路军出云中,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在太原遭到抵抗;东路军出燕山,就是今天的北京。金军侵入宋朝疆域,如入无人之境,两路大军很快逼近了东京汴梁。
【金在与宋联合灭辽之时,就已经看到了宋军的软弱无能,并已生出了灭宋之心。而宋徽宗的行事不慎,更使金军找到了灭宋的借口。于是,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率领金军,直逼北宋的东京汴梁。那么,在金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宋徽宗是怎样应对的呢?】
金国大军南下,徽宗皇帝能想到的应对之策,一个是跑,一个是和。所以,徽宗就派了给事中李邺到金营去讲和。给事中是管监察、管风纪的官。这位李给事到了金营,被金军的气势所震慑,几乎吓瘫在地。回到东京汴梁,他上奏宋徽宗,说金国人“人如龙,马如虎,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然后做了一个结论,说“中国如累卵”。当时,开封军民听到李邺这些话,都气愤不已,心想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于是给这位李给事起了个外号,叫“六如给事”。
徽宗皇帝听了李邺所奏,更加觉得金国强大,无法战胜,就跟宰相说,朕不想置身于战火中,宰相快想办法。当时的宰相是蔡京的儿子蔡攸,这人比他爸爸还坏,他虽然是大奸之人,这时倒还有主张。蔡攸对徽宗说,皇上您不能跑,您一跑,宋朝人心就离散了。皇上都跑了,还想指望军民为他守住疆土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徽宗皇帝想了想说,要不由宰相领兵?蔡攸心想,这不就是让我去送死吗?这事儿我不干,我才不
替你顶缸呢。于是说,宰相不足以号令天下。徽宗又说,要不让开封知府来组织开封保卫战?蔡攸说,知府官太小,指挥不了枢密使。徽宗又想了想,说那索性让太子做开封牧,监国摄政如何?蔡攸说,让太子监国还不如传位给太子。徽宗略有犹疑,说容朕三思吧。
这时候,金国大军已经打到黄河边上,徽宗皇帝没有多想的时间了。最后一次朝臣集会上,太常少卿李纲提议,与其让太子监国,名不正言不顺,不如干脆传位给太子。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我们想,如果是太子监国,太子上面还有皇帝,太子的号令要经过皇帝批准才奏效。将士们会觉得,为太子卖命跟为皇帝卖命不一样,太子无权封官赏爵,因此,要想让将士们卖命打仗,就应传位给太子,让太子做皇帝,才可以号令三军,抵御外敌。
李纲的话刚说完,一个叫吴敏的大臣就问,难道非得传位?让太子监国为什么不行?李纲说,你们忘了唐肃宗的故事了吗?李纲所说的唐肃宗的故事,就是指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出逃四川,太子李亨走到半路不辞而别,到灵武继了皇帝位,就是唐肃宗。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然后让自己的儿子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召集四方志士起兵勤王,八年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唐肃宗做皇帝不是唐玄宗传位,而是他自立的,玄宗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安史之乱平息后,李亨把玄宗迎回长安,父子失和,玄宗被软禁,最后凄凉死去。
李纲说,你们不让皇帝传位,是不是也想让皇帝跟太子父子失和,也想让皇帝落得唐玄宗那样的下场?吴敏觉得李纲言之有理,就进宫去见徽宗皇帝,把这番话禀明圣上。徽宗于是把李纲召来,说爱卿所言极是,朕绝无留恋皇位之心。宋徽宗这句话说得有意思,的确,他不留恋皇位,他留恋的是书画、蹴鞠、名妓、好酒和美景。再说大敌当前,他逃跑还来不及,又怎么会留恋皇位呢?于是,徽宗皇帝就下诏,要传位给太子赵桓。可是,太子赵桓坚决不肯即位。太子心想,父皇把国家糟蹋成这样,朝政又被六贼把持,我在这种情况下即位,能有什么作为?所以,赵桓坚决不干,还因此哭昏过去好几回。徽宗无奈,只好派郑皇后去传旨。郑皇后对太子说,你爸爸说了,你必须当皇上,你不当就是不孝。太子这时也豁出去了,不孝就不孝,反正我不干。最后,蔡攸、王黼等大臣一起拥进来,把黄袍强行披在太子身上,抬着就往大殿里走。抬到宫殿西廊下时,赵桓又昏过去了。所以,这位钦宗皇帝可以说是在昏迷的状态下被扶上宝座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也仅此一例。
【赵桓在无奈中被迫做了皇帝,他就是宋钦宗,年号为靖康。那么,宋徽宗把这个烂摊子推给儿子之后,自己去了哪里?而这对父子皇帝最后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
赵桓被迫登上了皇位,这样一来,徽宗就变成了太上皇。抵御外敌、治理国家的担子卸下来了,徽宗决定到镇江去烧香祈福。实际上,徽宗不过是怕金军攻到汴梁,以烧香的名义逃跑而已。跟随徽宗去镇江的,都是蔡京、朱勔、童贯等一帮大奸臣。童贯不顾前线战事紧张,竟从西军中调来两万精锐部队,充当徽宗的保镖。据记载,徽宗一行人的车驾过黄河的时候,一些禁军将士跪伏于地,大呼圣驾请回。童贯竟命令自己的胜捷军,将这些阻拦圣驾的将士全部射死。
宋徽宗到达镇江之后,并不专心烧香祈福,却不识时务地关心起朝政来,整天左一道右一道地往京城发令旨,这引起了宋钦宗的不满和疑虑。一则大敌当前,最忌政令不统一,徽宗的令旨在此时无异于给钦宗添乱;再则,徽宗南行,身边不但不乏臣子,而且还有军队,所居之处又是江南富庶之地、宋朝的经济中心,完全可以自成一国。这不能不引起刚刚即位的钦宗皇帝的警觉。所以,只要徽宗发一道令旨,钦宗紧跟着也发一道圣旨,以此抵消徽宗的令旨。这等于在告诉大臣们,太上皇说了不算,你们文臣武将都要听朕的。地方官员也都明白,太上皇没权力了,所以开始怠慢这位“退休皇帝”,这使徽宗怏怏不乐。另外,童贯带领的两万胜捷军多为西北人,这些将士来到江南,离家万里,难免思乡心切,不愿久待,如果徽宗长期不北还,他们就有哗变的可能。再加上当时东南各省因为运送花石纲的事儿,搞得民怨沸腾,宋徽宗自然也担心久居此地,容易激起民变。因此,宋徽宗在江南就有些待不住了。
与此同时,金国大军已挥师南下,包围了汴梁城。太常少卿李纲虽是一介文人,却不畏强敌,带领守城将士进行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打退了金军。金军见东京久攻不下,决定议和,于是向宋提出了纳500万两黄金、5000万两白银、牛马10000头,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以宰相、亲王为人质等一系列条件。议和达成后,金军北还。
金军退兵以后,太上皇徽宗回到了东京汴梁。宋徽宗糊涂了一辈子,这个时候却突然英明起来,他给宋钦宗上书,说咱爷俩不能待在一个地儿,如果待在一个地方,万一金军再来,城一破,咱俩就全完了。所以,我想去西京洛阳招兵买马,整顿河山。徽宗在上书中,言辞特别恭敬,自称老拙,称儿子钦宗为陛下。钦宗皇帝看完徽宗的信,心想,我还不知道你要干吗?你不就是想另立朝廷吗?如今我已经当上皇帝了,岂能允许你复辟?我们知道,当初赵桓的太子位曾几度动摇,因为他是已故的王皇后所生,而徽宗更喜欢宠妃所生的郓王赵楷。现在,赵桓的皇帝位已经坐稳,金军又已退去了,所以,他是不会容忍太上皇另立朝廷的。于是,钦宗皇帝驳回了徽宗的请求,还把徽宗软禁在了龙德宫。
这一年的十月初十,宋徽宗过生日。据说,徽宗的生日本来是五月初五,因为道士说这个日子不吉利,所以改成了十月初十。太上皇过生日,钦宗不得不前往道贺。见钦宗来到龙德宫,徽宗非常高兴,倒满一大杯酒自己先饮了,然后又倒了一杯,双手递给儿子,还恭敬地说,请陛下饮酒。钦宗看着太上皇递过来的酒,正在犹豫的时候,随从在身后悄悄踩他的脚跟,暗示他不能喝,以防酒中有毒。于是,钦宗拿定主意,说什么也不喝。徽宗一看这情形,伤心地大哭,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诚意,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戒备和怀疑。徽宗号泣而去,哭着回到了后宫。从此,徽宗被彻底软禁,对于宫外的消息一点也不知道了。
【宋金议和时,金军退兵的条件,是索要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牛马10000头,并割让三镇。但是金军退走之后,宋朝既不肯割让三镇,又拿不出如此大量的黄金白银。于是,金军以未满足退兵条件为借口,再次对宋发起了进攻。】
不久,金军第二次挥师南下攻打宋朝。这次南下,金军有八万多人,其中,女真人只有一两万,其他的都是契丹人、汉人和渤海人。而宋朝当时驻守黄河天险的军士,有十四万人之多。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金军竟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渡过了黄河。这是怎么回事呢?金军到了黄河岸边,为了张扬军威,震慑宋军,敲了一夜战鼓。据说,金军还不是用人来敲鼓,而是把羊绑在战鼓上,让羊敲鼓,可见金军的气焰有多嚣张。第二天,战鼓一停,宋朝的十四万守军,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金国统帅完颜斡离不见状,得意洋洋地说:“南朝可谓无人矣,若以一二千人守河,我辈岂得渡哉?”于是,金军以小船载兵,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从容渡过了黄河。金军渡过了黄河天险,更加如入无人之地,很快又攻到了东京汴梁。
金军本想把汴梁城整个包围起来,但是汴梁城太大,金军兵力不足,所以只围了西北两面,在这两面发起了进攻。然而,拥有百万守城军民的东京汴梁,很快就沦陷了。对于汴梁的迅速沦陷,钦宗可以说有很大责任,因为在保卫战进行到最紧要关头时,钦宗竟听从妖道郭京的谗言,企图靠作法保城。郭京在钦宗面前夸口,说我会六丁六甲之术,你给我7777个人,我上城作法,就能打退金军。钦宗皇帝一听,急忙下诏悬赏,给这位郭道长招了7777个人。郭京开始装神弄鬼,说我作法你们都不许看,不然法就破了。他领着这7777个“神兵”开始作法,还让人把城门打开。本来,金军攻城怎么都攻不进来,这下倒好,城门自己开了。金兵哪管你什么六丁六甲之术,马上就冲进城来,东京城就这样陷落了。
金军虽然轻易攻陷了东京的外城,但却无力攻打内城。于是,金军就吓唬宋朝,说只要你们把欠的钱凑齐,再让钦宗皇帝到我营中议和,事情就好商量。可想而知,钦宗皇帝进了金营,就如羊入虎口,有去无回。金人把宋钦宗扣下,向宋朝勒索钱财。可是,500万两金子,5000万两银子,整个东京汴梁城掘地三尺,砸锅卖铁都凑不齐那么多钱啊。后来,金人说,凑不齐钱,你们就拿公主、贵族妇女和年轻美貌的女子来顶,比方说,一个公主一万两,一个一品官的夫人一千两,一个二十岁的女子一百两。于是,大批的美女被成捆成捆地送往金营,供金兵侮辱。
金军扣押了宋钦宗以后,又将更多的皇亲国戚、宋朝重臣挟来金营,企图灭掉赵宋王朝。最后,金军还要带走宋徽宗。金军派宋朝的一个降将去见宋徽宗,说皇上都已经走了,您也该走了,逼着宋徽宗出宫。宋徽宗这个书画皇帝,此时倒生出了满腔勇气,说:“若以我为质,陛下得归,保全社稷,我愿前往。”意思是,如果我去金营能把我儿子换回来,我愿意前往。但是,徽宗太天真了,金人就是要把宋室子孙一网打尽,怎么可能放钦宗回朝呢?所以,徽宗、钦宗这对父子皇帝,就这样做了金国的俘虏,延续160多年的北宋,也就此灭亡了。
【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宋徽宗即位时,宋朝是一个富庶繁华的国家,但是由于宋徽宗忘记了奢侈亡国的忠告,贪图骄奢淫逸的生活,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弄到国家灭亡、自己和儿子被金国俘虏的境地。那么,金人会怎样对待这一对父子皇帝呢?】
东京城破,徽钦二帝被俘,金军大获全胜,开始押解大批战俘北归。这些战俘中,除徽钦二帝外,还包括几乎全部的赵姓宗室以及众多大臣。宋徽宗的近五十位皇子公主,除了在外勤王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和一名年仅一岁的幼女,其余全部被押北上。被俘君臣一行,共计三千多人,再加上随行的百姓、工匠,这支俘虏队伍竟有一万多人。
徽钦二帝被俘北上,要从东京汴梁赶往冰天雪地的上京会宁府,就是今天黑龙江的阿城。两位皇帝和大臣们分乘八百多辆牛车,一路饱受磨难。这些牛车都是敞篷的,当时又是冬天,皇帝这个时候也顾不上自己的洁癖了,本来是身着锦衣,腰系玉带,现在就裹着一件脏得看不出颜色的羊皮袄,还没有衬里,腰上系的也换成麻绳了。
金军一路上不供应饮食,宋朝俘虏是饿殍满地,走一路死一路,连宋徽宗的一个儿子都被活活饿死了。金国人随便找了个马槽子,就把这位王爷装在里面给埋了。宋徽宗看到儿子下葬的时候脚还露在外面,觉得非常可怜,就给儿子祝福说,孩子啊,你好歹是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可要去遥远的异国他乡了。徽宗这么一说,闻者无不落泪。有一次,徽宗看到路边的桑树上有桑椹,赶忙去摘来充饥,结果吃得太急,差点被噎死,侍从赶紧给他拍打。徽宗说,我当年做端王的时候,在王府里看见乳娘吃这个东西,我也跟着吃,刚吃了几颗,就被乳娘劈手抢了过去,她说这东西不是王爷吃的。这么多年,我早忘了它是什么味道,没想到今天吃起来竟如此鲜美。说罢潸然泪下,侍臣也都跟着痛哭起来。
徽钦二帝是被分开押送的,因为金军怕宋朝的地方州郡起兵截囚车。要过山的时候,金军把皇帝捆扎得跟粽子似的,绑在马上防止逃跑。睡觉的时候,拿绳子把皇帝、皇后、驸马、大臣捆成一串,还不是手跟手捆一起,而是这个人的头连着那个人的脚。这样一来,就更没法跑了。沿途之上,皇帝的妃子、宫女都被金军瓜分侮辱,钦宗的朱皇后不堪侮辱,投环自缢,年仅26岁。
这对父子皇帝历尽磨难,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金国的都城上京会宁府。然而,更大的屈辱也降临了。金太宗让徽钦二帝去给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谒陵,两个皇帝的衣服被剥光后,金人现场宰杀两只羊,把血淋淋、热乎乎的羊皮扒下来,披在他们身上,让他们绕着完颜阿骨打的陵寝,一步一磕头。所有的宋朝大臣都要袒露上身,跪在一旁。当时的情形是金国的君臣一片哄笑,宋朝的宗室大臣放声痛哭。仪式完成
以后,金主下令册封宋徽宗为昏德公,宋钦宗为重昏侯。这样的封号,显然是为了侮辱他们,不可能让他们享受到真正公侯的待遇。金人给两个皇帝造了两间小屋,都是半地下的,条件很简陋。后来,金人又把他们关到了五国城,在今天黑龙江的依兰县。于是,历史上就留下了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故事,说他们被囚禁在一口枯井里,每天金兵用绳子将饭菜吊下……今天,依兰县还复原了徽钦二帝当年被关的地方。两位皇帝的生计,主要靠耕种金人给他们的几十顷土地,皇帝变成了农夫,可以说下场非常凄惨。
金朝皇帝有时会赏赐宋徽宗一些饮食和衣物,每到这时,宋徽宗必须要给金国皇帝写谢表。宋徽宗的女儿们一天天长大,一个个出落得如花似玉,于是金太宗下令,将徽宗的六个成年公主赏赐给金国大将做妾。这样的事情,宋徽宗还要写谢表。他在谢表上说:“臣佶奉宣命,召臣女六人赐内族为妇,具表称谢。”意思是,您把我的六个女儿分给皇族做妾,我太感谢了。徽宗写谢表时,还要跪在地上,一笔漂亮的瘦金体,这个时候也写得走样了。
【亡国皇帝令人无限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回顾宋徽宗在位二十多年的所作所为,这如此不堪的屈辱,不正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吗?据有关史籍记载,在宋徽宗的棺木里,连尸身都没留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北宋灭亡以后,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后来,南宋与金和议时,其中有一条,就是归还徽宗太上皇的棺椁。宋徽宗的棺材被运回南宋后,在绍兴下葬。一百多年后,南宋被元朝所灭,元世祖忽必烈派了一个恶僧总管江南佛教。这个人是西藏的蕃僧,经常弄一串骷髅挂在脖子上,面目狰狞恐怖。这个恶僧最大的一项“政绩”,就是把宋朝皇帝陵全都刨了。因为宋朝皇帝的尸体都是用水银涂抹过的,以防尸体腐烂,而水银在当时是很珍贵的。这个恶僧就命人把宋朝皇帝的尸体刨出来,倒挂在树上控水银。他们刨到宋徽宗的坟时,掀开棺材一看,发现里面并没有尸体,只有一堆黑漆漆的像枯树根一样的东西。这个恶僧很惊讶,说南朝皇帝根基浅,竟然化了。事实上,人是不可能化掉的,合理的解释是宋徽宗根本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史书上有一种说法,说宋徽宗死后,金人挖了一个坑火化他的尸体,当尸体烧到半焦的时候,金人就往尸体里注水,这样一来,尸体里的油就漂起来了,金人用这个油点灯。宋钦宗在旁边看到这一幕,痛哭流涕,想跳到坑里跟父亲一起死。金人拉住钦宗,说你不能跳下去,你跳下去这油就点不了灯了,等你死了还得拿你熬油呢。宋钦宗这次没死成,他在金国又熬了31年。
我们前面讲过,宋徽宗的儿子绝大多数都被金军俘虏了,只有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后来,赵构领军南下到了江南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又建立了一个宋政权,这个政权在历史上被称为南宋。
完颜兀术一心想打个胜仗挽回面子,宋高宗也不想和金国撕破脸,所以虽然宋军获胜,宋高宗仍然下旨,命令宋军只可防守不要进攻。而此时岳家军尚未赶到,所以完颜兀术认为,这是一个挽回面子的绝好时机。那么完颜兀术是如何利用这个时机,终于打了一个胜仗呢?
岳飞率领岳家军与完颜兀术拼死一战,一口气杀到故都东京汴梁。但是宋高宗在宰相秦桧的暗示之下,害怕岳飞功高镇主,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立刻撤军。岳飞无奈之中撤回南方,完颜兀术借机大举反攻,终于为自己挽回了面子。但此时宋金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谁也不想再打下去了。战争刚刚停息,从不信任武将的宋高宗,马上想到该处理这些武将了。宋高宗剥夺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军权之后,又密谋杀害这三员大将,但最后被害的却只有岳飞。那么张俊和韩世忠,是怎样逃过这一劫的呢?
岳飞面对皇帝十二道金牌催促之下,仰天长啸,被迫班师。史书记载,岳飞班师之后,一气之下辞职不干,回庐山给母亲宗守孝去了。岳飞走了、岳家军撤了,所得州郡全部被金军占领。而且金军这一次又开始大举南下,完颜兀术他心里是憋着一股火:我得打一场胜仗,不能让我一世英名付诸流水。于是完颜兀术率十万大军南下,打到濠州,所以赶紧调岳家军,千里驰援淮西战场,这一场大战就爆发了。完颜兀术是志在必得:我一定要打一场胜仗,让金国的父老兄弟们看看,我不是窝囊废,我的威风不减当年,我还是能够把宋军打败的。但问题是他手下缺兵少将,十万人百战之余,残兵败将、漏网之鱼,心里很惊慌,惊弓之鸟,用的这些汉将都提不起串来。所以一开始南宋方面是连连得分,取得了大捷。完颜兀术非常郁闷:我想扳回面子,想终场一脚,结果被人家又踢进来一球。这个怎么办,非常郁闷,所以他要抓时机。非常好,时机马上出现了,为什么时机马上出现呢?高宗皇帝看到前线仗打成这样了,给前线的将士们下了一道旨意。这个旨意里面,先是表扬将士们为国为民不怕流血牺牲,大扬我大宋国威,朕心甚慰,如此如此。然后话锋一转:「“尚思困兽之斗,勿保全功”-《鄂国金佗续编》。」什么叫尚思困兽之斗?留神,金国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留神他干这事。勿保全功,我们能保住我们目前的这个局面就已经不错了,所以前线将领们看到这个圣旨之后,本来高涨的士气一下就下来了。因此,宋军在前线那个劲头,跟完颜兀术大军刚来时候的劲头,就明显不一样了。岳家军这个时候还在千里驰援啊,据说增援的速度很慢,增援前线速度慢的原因,也许不在岳飞,但是你是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这个责任要由你来负。所以驰援淮西不利,后来是岳飞的一大罪状,导致风波冤狱最重要的一大罪状。我拿这个说话:你看你增援淮西不利。所以岳家军远道而来,驰援不利,还没到这儿。这个时机对完颜兀术非常有利,完颜兀术要扳回面子,这个时机非常好。
完颜兀术一心想打个胜仗挽回面子,宋高宗也不想和金国撕破脸。所以虽然宋军获胜,宋高宗仍然下旨,命令宋军只可防守,不要进攻。而此时岳家军尚未赶到,所以完颜兀术认为,这是一个挽回面子的绝好时机。那么完颜兀术是如何利用这个时机,终于打了一个胜仗呢?
完颜兀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年我为什么顺昌之败,顺昌我打败,我不是上了刘锜那小子当,他说他是一个花花公子就信了,结果没想到他特难啃。我领军打顺昌,让他给我打个一塌糊涂。所以这次完颜兀术也把话、把这个风声给扬出去:岳飞要来了,我非常害怕岳飞,捍山易悍岳家军难,这是金国上下的共识。所以濠州这个地方,我不打算要了,因此我准备撤军。完颜兀术把这个话扬出去,大军埋伏好,濠州城门顿开,扔一地被服、生锈的刀枪、折断弦的弓、短箭扔几支,扔几面金国军旗,把南宋老百姓往南面一赶:去,说去,我不打算在这儿打了,我要跑。老百姓见到宋军就说:完颜兀术要跑了,要撤军了。张俊一听,我立功的机会来了,进攻的完颜兀术我打不了,退的完颜兀术我正好打,正好我立功。你们不说我的军队都是花腿军吗?我让你们看我们花腿军是很能战斗的嘛。我们去捡战利品、收复失地,岳飞都没来,功归我了。
张俊特别高兴,告诉自己的副手杨沂中:快去快去,去晚了没了,这功劳你必须抢上。同时告诉其他各路大军:你们别动!包括刘锜这些部队:你们都别动,谁也不许去,杨沂中给我去。因为杨沂中是他的副手、副使,你们去把濠州给我拿下来。杨沂中兴冲冲领着兵去了,问题是他领的都是步兵,疯跑了不知道多长时间,兴冲冲跑到濠州城下,一看果然城门洞开,城墙上的金国的军旗歪七扭八,满地的辎重扔了一地。宋军就要去捡便宜,这个时候金国伏兵四起,宋军一看啊,这打都没法打了。几十里地我们可是两条腿跑过来的,这气都没喘匀,没准累躺下不知道多少个,刀都拔不出来、弓都拉不开,所以一看金国的骑兵过来,宋军向后转,后队改前队,哪儿来的咱回哪儿去,又回头疯跑,连打都没敢打,回头就疯跑。问题是你来的时候跑,那什么劲头,抢功,最起码还有个组织纪律,军队有个组织纪律,你现在这种跑,这不是撤退,这变成溃退了,兵无斗志,而且你两条腿跑得过四个蹄子吗?金国全是骑兵啊。所以最后的结果,杨沂中的部队大部被歼,两万多宋军士兵几乎是全军覆没,完颜兀术终于在终场哨声响起之前,踢进去一个球。
完颜兀术非常高兴,我老人家大捷,我终于可以对金国朝廷、对金国军民有一个交待了。好,停!不打了。完颜兀术取得濠州大捷之后就行了,不打了,我的愿望达到了。宋朝一看,仗打到这份儿上也行了。完颜兀术派人给宋高宗写信,首先谴责宋朝的无耻行径,你为什么要收复中原,挑起战端?就是倒打一耙。宋高宗也明白,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金灭不了我,我也灭不了金,所以啊见好就收吧。双方都要见好就收,既然双方都要见好就收,那就说明什么呢?仗不打了。仗不打了,高宗皇帝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什么:武将没有用了。这些武将没有用了,没有用了怎么办?该处理处理他们了,怎么处理呢?
宋金两国交战多年,双方都耗费了许多人力财力,人困马乏筋疲力尽,但一直难分胜负,所以都不想再打了。战争刚刚停息,始终不信任武将的宋高宗,就开始密谋处理武将。那么宋高宗都采取了一些什么手段,一步一步地来处理这些对保卫南宋有功的武将们呢?
皇上说:我们庆祝我们取得的重大胜利,在濠州战败之前,宋朝取得那么多大捷、重大胜利。三大将刘光世早已经出局了,中兴四将刘光世早已经出局了,岳飞、韩世忠、张俊入朝,你们入朝,三大将入朝。韩世忠和张俊离得近,先来了,七天之后岳飞也来了,马上朝旨颁布:韩世忠、张俊授枢密使,岳飞授枢密副使。同时,撤消了三大帅的宣抚司,这个机构就被撤销了。原来他们都是宣抚使嘛,都是宰职一级的人物,到地方领兵,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员。这个建制撤销,你们都晋升为国防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但是明升暗降,兵权就被夺了。
对于这个过程,当时有一本书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本书的作者是秦桧的养子,南宋的秘书少监,是秘书省的负责人,掌管古今的图籍、国史的实录、天文历算,当时国家的政令与各项政治措施的记录,都是由他执笔的。他是秦桧的养子,所以这个人把凡是对秦桧不利的东西,他全部给抹了。你作为史官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秉笔执书,不隐恶不扬善,事实就是事实,有恶你不能说他干了,一件很大的坏事你给抹了,很小的一件好事你给扬的特别大,这不是史官应该干的事。所以秦桧这位养子,这位秘书少监干的不是这事,不是好事,他写的东西非常不可靠,成为研究宋史的人最头疼的一件事。今天的学者研究宋史,最头疼就是看这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你信不信?你肯定不敢全信,秦桧的儿子写的,他到处瞎改,你不敢相信。可是你不信,不信你信什么,别人没有记载嘛,这是国家官方正史,他就这么写,他就把对秦桧不利的都给抹了。
但是对于解除三大将兵权这件事,他写的非常可信:「“主上圣明,察见兵柄之分,无所统一,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有识之士,方惧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什么要把你的兵权给夺了,因为金人已经被平定了,而且这些统兵将帅跋扈恣肆,我怕事有意外,怕这些将帅怀叵测不臣之心,所以皇帝夺兵权。咱们中国古代说,皇上的权被臣子们给篡了,就是臣权凌驾于皇权之上。有一个特别爱用的词,叫太阿倒持。太阿是宝剑,上古名剑,专门对付臣子,“犯吾法者,唯有剑耳”,这剑得永远攥在皇上手里,不能拿在臣子手里对付你,所以皇帝最担心就是这种事:太阿倒持。绝不能出现这种事。
所以宋朝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至此完成,三大将明升暗降,三宣抚司撤销,三大将入朝。三大将入朝了之后,皇上也不放心,你要不服怎么办呢?我可以按我们今天的话说,把你的部将调离。你调离部将怎么调呢?假如说我们按今天军队的编制说,岳飞手下有十个师,韩世忠五个师,张俊五个师,我可以把师长全部调到中央来,然后用我御营的部将去担任师长。那问题师长下面的团长,还是岳飞他们一手提拔上来的,你把团长也换了,营长呢?你不能一直换到班长吧!所以你中央去的这些将领,他有可能调动不了这三大军,他可能调动不了:底下人不买我的帐。你哪来的?中央派的,天上掉下一个你就是师长啊,我们老师长哪儿去了?出生入死,我们大家就相信他,我们大帅哪儿去了?凭什么把我们大帅弄到京城不尴不尬的。所以万一如果这几个人怀有反意,他们登高一呼,部下作乱怎么办?所以皇上琢磨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肉体清除。干脆把他们干掉,这事就解决了,让他的部下没个念想,不管怎么说,皇帝是能够镇得住的,皇上能震得住你们。我把岳大帅一杀,张大帅一杀,韩大帅一杀,你底下部将敢造反吗?我奉圣旨,我有圣旨,我奉天承运,你敢造反吗?我可以这么做。皇上这么想:要杀,把这三大帅都干掉!
宋高宗虽然剥夺了三员大将的兵权,但仍然不放心,他觉得彻底消除隐患的办法就是杀掉这三员大将。那么高宗皇帝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杀害这几员武将?宋高宗的第一刀又会杀向谁?后来为什么只有岳飞被害?张俊和韩世忠是怎样逃过这一劫的呢?
三大帅先杀谁?皇上一开始要杀的还真不是岳飞。岳飞在庐山,他辞官了,不做了,我给我妈守坟去。每天跟文人雅士往返,诗酒流连,我干点这事,我整天吟诗。岳飞虽然是粗人,军人出身,词写得多棒啊,诗写多棒啊,我整天干点这个,跟文人之间唱和,没事,没有我的事。
当时高宗想杀谁呢?当时他想杀张俊。张俊不是皇上最宠信的人吗,你干吗要杀他啊?因为皇上知道,张俊这个人最没有气节,他打仗不行,爱财如命,爱财如命的人皇上既放心也担心,为什么既放心也担心呢?张俊效忠谁?张俊效忠钱。谁给他钱他效忠谁,所以现在我夺了他的兵权,张俊就会想:皇上为什么给我那么厚重的赏赐,是因为我手里有兵,皇上才厚赏我,现在兵权没了,皇上他就不会再厚赏我了,你过气儿了嘛,皇上还理你干什么啊!你又没立什么战功,最后一场大败仗,终场哨响之前那临门一脚,不就是因为你没看住门,让完颜兀术给踢进去的吗,所以皇上不待见我了。皇上不待见我怎么办,我就想招儿,他不给我钱了有人给我钱,谁给我钱,金国可能给我钱,如果金军再南下,我就领着我的人反正,我一反正钱还是源源不断。这是皇上的心思,张俊他不见得真是这么想,皇上认为他肯定会这样,如果下一次金军南下,最靠不住的就是这个张俊,他肯定第一个举旗反正,所以先把他干掉。派谁干掉张俊呢?皇上挺逗,派前面咱们讲的原来的枢密副使王庶,就是坚决反对跟金国议和后来被秦桧排挤出来的人,让王庶去干掉张俊,
于是王庶就到了张俊的军中,他怎么干呢?他把张俊手下的军官全都越级提拔,小官都给你提升,提升到什么呢,提升到方面大员的份上,让张俊控制不了这么多人,咱俩品级一样,我给你提升到跟张俊的品级一样,你怎么控制这些人,你张俊能控制这些人吗?咱俩全二品官,你凭什么跟我发横啊,这么干,很得意,你看我把张俊的部队搞散了,人心搞散了。
张俊这个人可不傻,你想他一门心思搞钱,他心眼多活泛,要不能搞来这么多钱吗?他可不傻,所以他一看情况不对,杀谁也轮不着杀我啊,皇上这第一剑奔我砍来了。于是他马上就让自己手下的钱粮官去找王庶,因为他手下这个钱粮官跟王庶是同乡,所以张俊跟他说,你跟王庶就这么说:「“乡人能为我言于子尚否,易置偏俾,似未宜遽,先处以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得几日,其己安乎。”—《宋史—张俊传》」。老乡,你替我转告姓王的,他提拔我手下的偏将俾将,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他这样做他想干吗我都清楚。你告诉那姓王的,他要这样对付我,你问问他,他能活几天。这个手下的王庶的老乡就跟他说:我们张大帅急了,张大帅跟你这么说。王庶也很生气,拍桌子就起来了:我背后站着谁,我背后站着皇上,他看不起我就是看不起皇上,他这么威胁我。你告诉姓张的,甭管我在朝廷上能待几天,我待一天我都要把他整散。结果大出人意料啊,出现什么事:王庶罢官,张俊加太傅。文臣里面到太傅这个衔,虚衔顶了尖了。你想张俊玲珑八面啊,皇上不是现在不放心我吗?好,马上我就把这个权力全交出去,赶紧把这个移交工作我都不管了,只要我抽身跳出来就行,而且张俊就向皇上和秦桧有这么一番表示,大概意思就是什么呢:您别整我,您想整谁,您说,我跟您一块儿去整。皇上一看,张俊这个人很识趣嘛,他只要把兵权交出来,他就对我也不构成威胁了,我怎么扒拉他的部队,他也不管了,斩断旧日袍泽之情,我不管了,你师长、连长全换了,跟我没关系,我不管了,这支部队我彻底还给国家了,我不管了。好!皇上放心了,这个人不就贪点财、好点色吗?这种人好对付,永远有短处攥在我手里。行,张俊有了很好的表示,张俊可以没事了,下一步该韩世忠了。
张俊为了保全性命,不仅求高宗皇帝饶命,而且表示愿意协助高宗和秦桧去谋害其他两员武将,于是高宗皇帝对张俊放心了,下一步就开始想办法处理韩世忠。那么宋高宗会派谁去加害韩世忠?而韩世忠又是怎样逃过这一劫的呢?
皇上就跟张俊说:说你挺不错的,你表现很不错,下一步韩世忠的部队要遣散,韩世忠的部队怎么遣散,我随便派一个人去,比如像王庶这样的人,他不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一介文官,到韩世忠的部队里面,不买他的帐啊,所以得找一个跟韩世忠的辈分一样大的人,去压住韩世忠的部将。谁跟韩世忠的辈分一样大呢?不就是中兴四将吗,抛去刘光世,你剩你跟岳飞了。所以皇上说:你和岳飞负责把韩世忠的部队收编遣散。张俊兴冲冲地找岳飞来了,好事落在咱俩身上了,皇上现在猜疑韩世忠,咱俩把韩世忠的部队给瓜分了吧!这样一来全国的兵权就在你我手中了。因为张俊一直是岳飞的老上级,提拔重用岳飞的,而岳飞跟韩世忠没有过这种隶属关系,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关系。所以老上级现在来找你,咱又有皇上撑腰,这等好事,天上掉下这么大一馅饼,咱俩不接着,所以你得这么干。
没想到岳飞非常痛苦伤心,人性怎么能这么丑恶呢?你张俊怎么这么丑恶啊?你跟韩世忠什么关系啊?儿女亲家啊。而且不是一般的儿女亲家,是儿子娶闺女、闺女嫁儿子这种关系,他是那种我的儿子娶了你的闺女,我的闺女嫁给你的儿子,是双重儿女亲家这种关系。你跟你的亲家居然就能下得去这手,你居然就要把韩世忠给置于死地啊,我不忍心,这事我绝不能干。所以岳飞当面就跟张俊讲:瓜分韩世忠的部队切切不可行,国家能打仗的就咱们这么三四个人,就得靠咱这三四个人去打仗。你现在把他的部队瓜分了,万一有朝一日金国人翻脸,大军南下,闻鼙鼓思将帅,皇上起用韩太尉,咱俩有什么脸去见韩太尉啊!韩太尉回来之后,我的兵呢?让我们哥俩儿分了。你有什么脸见人家?同僚的关系就吹了。所以这事儿我绝不干。
张俊非常生气啊,你这一高尚不就衬出我渺小了吗?这事是我乐意干吗?不是有圣旨让干嘛,你这么着是什么意思?你这么着等于一下把我搁进去了,所以张俊非常生气。另外还有一件事,张俊准备修滁州城,就问岳飞的意见,行不行?咱们在滁州筑城。岳飞冷冷地看了张俊一眼,滁州在哪儿啊,离着金军远着呢,你作为国家的方面大员作为统帅,你不思北伐收复故土,只想保命修这个城,滁不用守,安修城为?这地根本用不着守,咱守也不应该守在这儿,修这城干吗?甭修!一下就把张俊给顶回去了。张俊恨岳飞恨得牙根痒痒,淮西当年打败仗是你不增援我,韩世忠我要把他的部队吞并了,你跟我来这套,然后我说修城,你当着这么多人让我下不来台,你抢白我,你等着瞧吧,岳飞你等着瞧,有你的好下场,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张俊恨恨而去。
岳飞厚道啊,宅心仁厚,赶紧给韩世忠送密信,皇上要对你下手了,这事怎么着,前后因果,跟韩世忠诉说一番。韩世忠一听就急了,韩世忠比岳飞聪明就聪明在这儿,韩世忠比岳飞世故,原来韩世忠跟岳飞一样的人品,都是起于民间,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来的功名,只要皇帝有赏赐,千金散尽。在一个新的城市建立衙署,自己动手搭茅屋,梁夫人给搭茅屋,与士卒同甘共苦。最近两年韩太尉变了,一再上疏给高宗,我要地我要宅子,我想最好国家能给分配点,要是买的话我也想极低的价格买。高宗皇帝非常高兴,给你吧,不用买,把那个当年弄花石纲的,大奸贼朱缅的宅子赐给韩世忠。朱缅那会儿是东南首富,那大宅子赐给韩世忠,皇帝御笔题写,给他的家提名“旌忠庄”表彰,韩世忠非常高兴,我还想要点地,你挑,你说哪儿,你挑最好的地儿,我给你、不要钱赏赐给你。韩世忠说:我想把我们家安在西湖边上,离皇上您近点,能随时听到您的教导。皇上太高兴了,就需要这样人,好,我给你盖。韩世忠手下的人很奇怪:大帅,您怎么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啊?您不是这种人啊,您很看重钱吗?钱对你很重要吗?
韩世忠虽是市井出身,年轻时曾被人称为“泼皮韩五”。但韩世忠从军以来,英勇杀敌、屡立战功,绝不是一个贪图小利之人。那么韩世忠为什么突然变了?面对别人的质疑,韩世忠是怎么回答的?而韩世忠使用了什么办法,最终逃脱了被谋害的劫难呢?
韩世忠说:你们没学过历史,一看就没学过历史,我给你们讲讲吧,知道秦始皇灭楚吗?知道。秦始皇灭楚一开始让谁去呢?想让老将王翦去。所以秦始皇就问王翦:说老王啊,你看灭楚需要多少人?王翦说我要带60万人去。秦始皇一看,秦国人口一共500万,军队不超过100万,你要带走60万人,全国的兵你都要带走,不行。问年轻将领李信:你说多少人合适?李信说20万就够了。秦始皇说好,你去!结果李信打了败仗了,秦始皇没辙了,还来找王翦,你看李信打败仗了,寡人悔不听王卿之言,你要60万就60万,带60万兵去。出发之时,秦始皇就问,当时他还不是秦始皇,就秦王嬴政,就问王翦:老将军,你有什么要求没有啊?王翦说有啊,我当然有要求了,我的要求就是我要房子、要地、我的儿孙要做官、要做什么官,你给我安插在哪个部门,你得给我多少钱,在哪儿给我分房,在哪儿要地,一堆条件就提出来了。秦王乍一看这些条件,当时也挺不高兴的,你说仗还没打,怎么现在想着报酬的问题,活没干先要报酬,老将军你也不是这种人啊。王翦说:趁着大王您现在还重用我,我要点是点,过这村没就这店了。秦王哈哈大笑,你出发吧!60万大军出发,一路上这王翦就不停地给秦王嬴政写信,我要那地您想着这事啊,我儿子那官位是不是该安排了?您给我想着,一拨一拨的使者就往咸阳宫廷去,没一个正事,没有一个是说我奏报军情的,没有,全是我的房我的地,我儿子的官位。周围的将领实在看不下去了,老将军您至于吗?这太掉价了你这么干。王翦说了:秦王生性多疑,刻薄寡恩,全国的兵他都给了我,我不这么干他能放心吗?他这一看我这人没追求,我要房、要地、我要官位,我不会造反,他才能放心,咱们才能平楚。
韩世忠跟部下讲:听明白了吧?懂吗你们?我为什么要房子要地啊?我就王翦,我跟王翦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我必须得要这个,我要这个皇帝他才能够安心。部将恍然大悟,大帅高明,韩太尉您果然高明,所以韩世忠非常高明,要让皇上安心。这下岳飞一送信,皇上对我不放心了,韩世忠想招,举着自个儿这四个手指头就进了宫了,跪在皇上面前哇哇地哭啊,衣裳脱下来,您看我身上多少道伤口,你看我的手就剩四个指头了,好像说俩手都剩四个指头了。为什么断指头呢,说中了金军的毒箭,我不把手指头切下去我整个手就完了胳膊完了,我打仗我立下这么多汗马功劳,我举着残缺不全的四个指头,听说您还要要我的命,皇上您可怜可怜我吧,磕头。皇上一看这,肯定动恻隐之心,再说这个人又没有很高尚的追求,他不就想要点房要点地,家都搬到西湖边上了,都挨着我住了,这人对我还有什么威胁啊,再说皇上也肯定受点感动,当初苗刘兵变韩世忠平叛首功啊,要不是因为韩世忠我就被这俩叛将挤兑死了。韩世忠这么多年来出生入死、忠心耿耿,从来没有变节过。所以说:行,那都是风言风语,谁说我要害你啊,我对你非常宠爱,我很信任你,不但不害你,再给你点房子给你点地吧,作为你心里的平静。韩世忠叩头出宫,好,我这条命算是保下来了。
韩世忠是南宋名符其实的中兴之将。当年黄天荡一战,韩世忠以区区八千余人大败完颜兀术十万大军,从此金军不敢过江南,为宋高宗偏安江南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韩世忠虽然免于一死,但是这位曾经立马横刀的大将军的余生却是无比凄凉。
韩世忠的夫人梁氏,金口娼女出身,坊间说叫梁红玉,甭管她是不是真叫梁红玉,当年擂鼓战金山,那样的女中豪杰、女中丈夫,到了这个时候,丈夫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了,她也只能一声长叹,哎,明哲保身吧咱们!别人的事咱也管不了,咱只要不死,夹着尾巴做人也是人,总比死了强,咱活下来看起来是最重要的,明哲保身吧!
于是夫妇二人回到家中,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军事,绝不和老部下往来,任何的老部下登门求见,一概闭门不纳,我避嫌疑。我给您拜个年,给大帅拜年,甭拜,心意我领了,绝对告诉门上,不见。居家数十年,淡薄自如,就像从来没有过权位一样。韩世忠是个粗人,咱前面讲了,他跟读书人叫子曰,后来跟读书人叫呆瓜傻帽,他老把读书人叫这个,他是个粗人,但是整天跟读书人往来,他也不管人家叫呆瓜叫傻帽了,整天跟人家往来。喜好儒道之学,喜好佛老,就是佛家啊、道家,而且居然能够填诗作词,原来整天跟读书人叫呆瓜,居然他能够填诗作词,而且填得像模像样的,经常能够在西湖边上雪寂天晴的时候,看见韩世忠骑着一头小毛驴,带着几个随从踏雪寻梅,悠然自得。
有一首韩世忠填的《南乡子》「“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是梦,为官,宝玉妻儿宿业缠。年事已衰残,鬓发苍苍骨髓干,不道山林多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南乡子》韩世忠」,我们听这个,简直是甭管是格律还是韵味,意境悠长,把他的心里话跃然纸上。
韩世忠躲过了这一关,前面讲张俊躲过这一关,岳飞没有躲过这一关。
相关问答
答,两宋风云百家讲坛可能安排期往后,不是不给播,也有可能是播放费用没到位,不给播放。答,两宋风云百家讲坛可能安排期往后,不是不给播,也有可能是播放费用没...
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老子》《孟子》《庄子》阎崇年《清12帝》《明亡清兴60年》太多了易中天“三国”现在正讲“诸子百家”本周六(12.13.)...
[最佳回答]《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两宋风云》。下列有关两宋历史说...
一、阎崇年阎崇年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
两宋风云更好看一些,里面的历史更加准确,而且文笔优美又不失诙谐。两宋风云更好看一些,里面的历史更加准确,而且文笔优美又不失诙谐。
1岳飞:百战百胜,武功盖世丈八枪法无敌开三石弓,力大无穷,形意拳鼻祖武学宗师中华第一猛将2岳云:虎父生虎子赢官人八十斤铁椎所向披靡攻城野战第一先...
可用军师共四人:吴用,吴起,孙膑,李斯,当然是吴起最强了,有慧剑,拿把弓也能勉强输出可用弓手共六人:大鹏,董月娥,岳霖,余化龙,花荣,霍去病,其...可用军师共四...
[回答]《三朝北盟会编》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著中华书局1983E292/117文盛武衰宋朝历史一瞥徐洪兴,姚荣涛著长春出版社2005K244.07/*001宋朝社...
我就没你们这么严谨,我看袁老师就图一乐,他讲课写书让人想听想看。正如他所说,他学的是怎么教历史而不是历史。我就看过一首诗,一本书说纪晓岚写的,一本说...
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的白话历史书籍,是否也有讲解清朝的?都可考,所记之536卷皆是清廷内部记载。是山野隐士所写、军事、饮食文化等、文化,全方位地对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