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幼爱好文学
生于1965年的于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味十足的四合小院中,父母也是知识分子,因此自幼于丹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息浓重的氛围 中。父亲让她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古典文学,每天站在院子里和邻居的大爷对诗,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也是不言而喻了。我们上初中才能读懂的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和古诗,于丹小学就可以背得滚瓜烂熟,还知道其中的含义。平日就将《大学》、《春秋》 当作课外书看,从小就全身散发着读书人的文化气息。上学期间,于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出所料,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
在大学期间,于丹依然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每天仿佛住在图书馆一般,那些古典文学,读了一遍又一遍也不厌其烦。理解通透后,她对这些古典文学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 ,她常常从这些文字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出于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于丹参加了各种学校的文学活动,她出色的表现和独到的见解迎来了周围同学的一致好评 。
毕业之后,于丹从事传统文学的研究工作 ,经常有机会去各大高校活动发表演讲,她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每场讲座几乎都是座无虚席。星星的光芒总会被人看到的,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的精彩表现被《百家讲坛》 看到了,她的事业从此迎来了一个顶峰。
2、加入《百家讲坛》
在节目中,她对于《论语》、《庄子》 与众不同的解读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观众们都十分喜欢她对古典文学的讲解,她仿佛把观众带入了古人的世界,给了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她能够把一些高深难懂的国学理论,用一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的方式为我们讲解出来,观众也表示第一次感觉自己离曾经自己以为难以理解的古文、文言文那么近。她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的传播与延伸,央视一度特别看好于丹。
除了《百家讲坛》之外,还邀请她上了许多其他的节目,也希望用她的力量,让我国古典文学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入民生。不出人所料,她越来越受人喜爱,全国上下没几个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她还出版了许多书籍,在当时也是热卖专栏中的宠儿。在当时许多人称她为“国学大师”。
1、接二连三的流言蜚语
然而,于丹的热度并没有维持多久,就有很多不好的消息传了出来。2009年的时候,被爆出“于丹耍大牌 ”。据说是于丹受邀请到伦敦去参加活动,她多次的行为举止给在场的嘉宾带来不适,用“国学大师”的名号肆意妄为,向主办方提出多个无理的要求。甚至因为一些细节没有令她满意,吹毛求疵,三次要求换酒店的房间。还在公开场合对自己翻译和助理谩骂,甚至说下:“你这样的人,没有资格与我一起吃饭。”这种话。对人如此的不尊重,让曾经喜欢她的观众大失所望,一致认为她的行为和她在节目中扬言所谓的“仁义礼智信 ”不符。自己都做不到这些高尚的品行,又凭什么向别人宣讲。
这些大大小小的传闻让于丹一时间失信于人 ,国内很多观众都对她不买账了,她主持的节目一时间没有人看,大家都表示对她的不满意。在后来参加的一个北大的讲座中,于丹被邀请上台发表感想,她甚至被北大的学生赶下台 ,大喊于丹德不配位,她不配发表感想,不配站在讲台上。她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以老师的形象出现的,老师的职业素养是教书育人的而不是误人子弟。
祸不单行,或许是以前于丹的光芒太强,掩盖了那些对他有异议的意见,如今光芒退去,那些其他意见逐渐浮现,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她歪解国学经典 ,向世人传达错误的观点,让大家对国学经典产生误解。说她解读的《论语》内容浅显、漏洞百出,节目中讲的都是没用的废话。于丹的人设崩塌,一下子从神坛跌落 ,遭到了世人的唾弃,“国学大师”的名号也从此消失了。
2、丈夫的不离不弃默默支持
于丹正值人生谷底,她的丈夫乔达峰站了出来 ,承担起养家责任,对她不离不弃,不断地开导她,帮她走出低谷期。乔达峰是北京大学影视艺术系教授 ,两人一起上大学一起工作,这长久的爱情曾经也是备受人羡慕的。二人是在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相识的。当时乔达峰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父母只是普通工人。乔达峰的家里有四个孩子,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还要背上养育四个孩子的压力,乔达峰又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更是要承担起养育家庭的重责。但是乔达峰也很是争气,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了命运,最后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
就是这种朴实、勤奋和别样的毅力 ,打动了于丹,再加上两人兴趣相投,爱好一致,纵然家教严苛,但是于丹不顾父母的反对,二人相爱了,虽是门不当户不对,但是两人最终携手步入了婚姻 。他们有一位漂亮的女儿,于丹虽然是一个事业型女人,但是她回家从不谈工作,一心一意地投入家庭,陪女儿陪丈夫。夫妻二人志同道合,有着说不完的话。
这个在背后默默支持于丹的男人,并没有一味地掩盖她的错误,而是耐心地开导她,帮她分析错误 在哪里,虽然说话一针见血很伤害人但是确实良药苦口利于病。只有准确地指出错误之处,才能真正地将错误改正弥补。乔达峰让于丹在家休养生息,提升自己,自己承担起养育家庭的重任。
3、走出低谷开始新生活
于丹在丈夫的解析下逐渐走出阴霾,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如今的于丹对自己当时的行为很是懊悔 ,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选择向大众道歉 。她深知再回神坛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她重振旗鼓,现在在“神坛”下专心地搞文学研究,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平时带带孩子,专注家庭。虽然不像曾经那样光芒万丈,纵享大富大贵,但是生活幸福安稳已经令于丹满足了。
人生往往不求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乔达峰能陪于丹度过荣华富贵光芒万丈的日子,更能陪伴她度过人生的不如意与低谷时期,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令人向往的。同时将心比心,大学时期的于丹也没有嫌弃乔达峰的出身贫寒,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和乔达峰在一起。爱情也不是无下限的包庇纵容,有错误也要及时指出,两人一起改正错误。婚姻是两个人在一起组成的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就是一个家庭的事情,面对困难两个人要携手前进共同面对 。
当下的很多感情,多了些许的冲动,少了很多的责任。像乔达峰这样遇见困难依旧不离不弃的男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说于丹很幸运,在事业失败的时候爱情还是成功 的,在丈夫的不离不弃下她最后走出了人生低谷。现代的婚姻就少了以前那种相濡以沫的情感,大家我行我素,自私地去经营这份情感,出现一点矛盾争议就冲动的选择离婚。希望以后的人们可以少一份浮躁,多为爱的人想一些 ,大家都可以拥有这种“白首不分离”的爱情。
人无完人 ,没有谁可以做到十全十美。于丹或许有错但是她对文学事业的贡献也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曾经有多少人因为她爱上文学,又有多少人因为她从此走进了文学领域。她对那一代的年轻人有着指引和启发作用,促进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于丹对于文学的喜爱我们不可否认,但是或许就是这种痴迷的热爱让她的情感带有过多的个人色彩。我们应该给予宽容,希望于丹可以继续专注于国学研究 ,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于丹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百家讲坛”“论语”这两个关键词出现。当年,于丹作为“国学大师”受到大众的追捧,到处演讲、授课,名噪一时。
但是,就在2012年,这位“国学大师”在北京大学讲课的时候,却被台下的学生喝了倒彩,并最终被赶下了讲台。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于丹是北京人,生于1965年。她算是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她的父亲,也就是于廉,是著名的国学家,知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而且还喜爱画水墨画。
于丹从小不仅从书本上获得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在生活中也经常参与父亲和其好友之间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读诗、有的是对于水墨画技艺的交流。于丹的父亲对于百戏之祖——昆曲很有研究,于是于丹也很早就开始接触这一曲种。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在于丹成名前,她就已经开始给中央电视台各档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录片撰写稿件了,还曾参与过北京申奥片的策划工作。
但是,于丹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还是在2006年。那一年的十一假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栏目叫做《百家讲台》,纪连海、于丹、易中天等都是从这档栏目中走出来的。
当时,于丹在这个栏目中讲述了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她的讲述内容虽然比较高深,但是她能够将高深的传统文化同现实事物以及现实思维相联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讲述《论语》。
通过她的描述和阐释,《论语》变成了普罗大众完全能够接受的文化内容。而且,一般情况下,她不会直接讲道理,而是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这样一来,整个《论语》的内容就变得跟电视剧一样生动、活灵活现了。
在她的影响下,很多民众开始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传统文化变得不在高深,逐渐掀起了全民学国学的热潮。由于于丹通过7天的时间,获得了大众的高度认可,并且快速成名,所以学术界将这一情况总结为“于丹现象”。
由此,于丹的人生也开始变得豁然开朗。她不仅担任了北京师大传媒学院的书记,而且还担任了北京市政协委员,甚至一度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代表。
不过,于丹顶着“国学大师”的头衔,到处演讲、受人尊敬的日子很快就迎来了转折点。在2012年,于丹应邀去北京大学为同学们讲解昆曲,在讲课的过程中,居然被台下的同学哄了下去。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分析这件事,其背后的原因有多种:
第一,于丹人品的问题。于丹人品出现问题是整个时间的根本原因。当初,于丹在《百家讲坛》快速走红后,就开始到处演讲。要知道,她的演讲都是完全商业化的。
于丹看到自己的价值越来越高,于是就开始提高她的出场费。这还不算什么,她居然开始学会了耍大牌。每次出去讲课,她都要求车接车送,而且必须是豪车才行。下车的时候,必须有专人在门口迎接她。
此外,出差演讲的过程中,无论是饮食还是住宿方面,她都要求对方给自己提供最高标准,如果不是五星级酒店就不住,如果不是山珍海味就不吃,完全没有“国学大师”的风范。
即便是对于作为“家里人”的随行人员,于丹也是毫不客气,不仅经常给这些人脸色看,而且还在行程安排上刁难他们,更有甚至,会经常通过带有讽刺性的语言来数落这些人。在她的心里,已经完全没有了“人人平等”的基本概念。
如果这些事发生在国内,我们也能够忍受,不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于丹经常出国到处演讲,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她的这种行事作风来看,根本无法代表中国的形象,更别说传播传统文化了。她的这种表现,会给中国和中华文化抹黑,这一点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第二,对于她文学素颜的质疑。我们都知道,于丹在成名后,出版了3本书,很多人受到名人效应的影响,纷纷前去购买。当大家认真“拜读”她的这些作品之后发现,《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论语>感悟》高度雷同,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
此外,于丹在后来的各种演讲中,讲述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之前的旧观念、旧理论、旧看法。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她在成名之后,完全没后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没有产生新的理论和观点。
于丹作为“国学大师”,本来应该是专心做研究的,当然,其愿意出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是持鼓励态度的。但是,她的商业气息太浓,据相关数据显示,于丹当时已经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在出场费水涨船高的背景下,于丹的税后总收入居然达到了惊人的1000多万。
除此之外,后期,于丹讲述国学的方式方法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她对于国学没有做进一步研究,所以内容乏善可陈,于是她就开始故意把那些本来浅显易懂的道理包装成高深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知识高度。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来回说,都是废话。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开始让于丹露出了“尾巴”。2012年,中国的新媒体开始慢慢出现,新一代年轻人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广泛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通过电视媒体垄断知识传播途径的企图,自然就不攻而破了。
此外,新媒体也让大众获取新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而效率大大提升了,所以于丹的高版税、高出场费自然也就没有了商业市场。她的狂傲也就没有人去为其埋单了。
第四,于丹没有针对授课对象使用正确的讲授方式。如果于丹这次讲授昆曲是以一般民众为授课对象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种被赶下台的尴尬。但是,她当时所面对的是北大的学生。
我们知道,北大的学生都是有知识、有学问、有主见的,能够报名前来听于丹课程的人,都是本身对课程内容有着一定认知、有着自己见解的。在这些人面前,于丹不仅还在用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授课,而且还公然不尊重艺术。当时,于丹上台后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我代表大家……”。
一个人,无论学识有多么高深、位置有多么高、受人敬仰的程度有多么深,都不可能出现“代表大家”的情况。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都非常清楚,我想于丹不会不知道的。
只不过,当时的她已经被所谓的名利和地位冲昏了头脑,有点儿过于猖狂了。我们现在回想起当初百家讲坛为于丹开始的栏目,可以从栏目的名字中找到对于于丹的定位。
当时的栏目名称叫做“于丹‘论语’心得”。什么是“心得”?就是自己读过《论语》后的感受,对于自己感受的分享,当然应该仅限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怎么可能代表大家呢?
总之,于丹之所以会“走下神坛”,被大家所抛弃,其根本原因就是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她本来应该做的事——深入研究并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也许对于这些过分的行为,她自己也十分清楚,所以,于丹于2018年11月卸任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
相关问答
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意思就是说,是做给别人看的,要是别人看不到的话就马马虎虎了。雪中送炭是给自己看的,意思是做了好事,不为人知,自己知道,问心...
(曾仕强主讲〕《胡雪岩的启示》《太平公主》(蒙曼主讲)《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赵晓岚主讲)《新解三十六计》(乔良主讲...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于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2007年2月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于丹〈庄...
1、易中天易中天(YiZhongtian),男,汉族,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知名...
现在不教书啦!于丹现在已经没有教书了于丹(1965年6月28日-),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
[最佳回答]【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易...
[最佳回答]《于丹论语心得》犯下了八宗错误.于丹对自己作品是这样定位的:“我不是‘研究’,是‘心得’,所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的这种感慨,...
于丹教授来衡阳讲课,我这七老八十的老头。从未追过星,也追了几条街,赶到现场,她气场确实很大,她宣布:照相不许闪光……等等。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听...于丹...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主办。旨在搭建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文化桥梁。从三国历史到孔孟之道,从社交礼仪到修身养性。切记各方面,捧火了一批文化名人,比如,...
(文/五花肉)谢谢邀请发现关于于丹这个人,大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有文化的学者,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披着文化德性外衣的"伪文化人"。记得那几年,于...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