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每到酷热的伏天,村里就会请来说书的艺人,在难熬的夏夜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无聊的日子一下子变得热闹了,天气似乎也清凉了许多。
我们班里有位同学,她的父亲特别喜欢听书,人品又好,办事可靠,村里就把这件大事全权委托给他去做。大伯早早就出发了,他要到保定一带的农村去寻找说书人。当人们暂时忙完了地里的活计,摇着芭蕉扇在树荫里纳凉时,大伯就带着人回来了。这些人多数是瞎子,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父女,也有和别人搭档的。同学每天给我们通报消息,什么时候去接,什么时候回来,在哪里摆场子,说什么题目,我们都是最先知道。
傍晚,大伯等人就在村中央的空场摆了一张方桌和一条长凳。匆匆吃过晚饭,我们赶到书场,一盏明亮的臭石灯高高悬挂在台子的上方,照得周围像白天一样,台下早已坐了几排人,另有一些小板凳和砖头块替主人占着地方,我和弟弟找地方坐下,耐心地等待说书人到场。同学提着暖壶拿着茶碗来了,她的身后便是今晚登台亮相的主角。其中一人把一面架子鼓放在桌上,使劲敲了起来,很明显,这是在催人。另一人坐在长凳上,拿出二胡,调试着琴弦,发出吱吱嘎嘎的杂音。
人们很快都坐好了,他们就清清嗓子开始说唱,在正式演出之前,往往先讲一段笑话或一个故事,活跃一下书场的气氛,调动调动大家的情绪,然后才是书归正传。说书人一手敲鼓,一手拿着一块月牙状的铁板,一会儿唱,一会儿说,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把我们都深深吸引住了。听得较多的是《杨门女将》、《岳飞传》等。听众越多,说书人的兴致越高,他模仿着书中人物的语气和神态,惟妙惟肖,说到兴奋处,还配合着手势和动作,我们瞪大眼睛,两手托腮,静静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俗话说,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凑热闹。这“不会听”的,他们自有自己的乐趣,小孩子们在开场前打打闹闹,叽叽喳喳,兴致最高,开始说书了,他们却依偎在大人们的怀里睡着了。这时候,书场才真正属于那些专注的大人们,他们或搂着睡熟的孩子敛声屏息地静听,或悠闲地摇着蒲扇沉醉在艺术的天地里。有一年,我家来了一位年长的亲戚,我带他去听书,每当遇到那些不厌其烦地铺垫和渲染时,我急切地想知道后面情节的发展,就不由得埋怨说书人啰嗦,亲戚却说:“说得越慢越好。”长大后读了中文系,才领悟到这“越慢越好”的含义,原来我那不识字的亲戚也懂得如此深奥的文学理论啊,而且能用这么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不用说,这是一位会听门道的行家了。说书人也会“卖关子”,每当我们听到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候,他却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明天接着说。”人们便哄然一笑,意犹未尽地散去,同时期待着明天晚上的书场早些开始。
多年听书,我见过很多说书艺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妙龄少女。站在那些瞎子们中间,姑娘简直就是一个下凡的仙女,长长的睫毛向上翻着,黑葡萄一样的大眼睛像一潭深不见底的秋水,忽闪忽闪地,薄薄的嘴唇一张一合,夜莺般动听的声音就传了过来。听她说书时,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人家看,听的什么内容,却一点都不记得了。
他们把一部书说完,往往需要半月二十天的时间,在这段日子里,我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不仅写完作业准时回家,还保质保量地完成家长交给的一些家务活,为的是讨得大人欢心,早早给我们做熟晚饭,让我们如愿以偿地按时来到书场,把那些牵肠挂肚的故事听完。说书人收拾行装要离开时,是我们最失落的时刻,我们赶到同学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废话,嘱咐大伯明年早些去接他们,直到人家走出村口,看不到影子了,我们才跑回学校上课。
如今,大鼓书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在过去文化生活贫乏的农村,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却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人们心中的温馨记忆。
审阅:残墨
简评:听大鼓书,是知识匮乏年代的专利,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娱乐方式,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心里。同时,也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方向。
作者:郭旭钦,河北省深州市人,中学语文教师。
编辑:卜一
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guest•2分钟前
编者按:本文作者贾丹青(@阿丹是个好人),从事APP产品相关工作。
不经意间,原来作为一个广播忠实听众已经 17 年了,年纪不大,却越发的怀旧,在移动互联时代,推崇破坏性革新的我和有着怀旧情怀的我充斥着亦敌亦友的矛盾,已然陪伴我 17 年之久的广播生态,似乎也在经历着这么一场变革与演进……广播类产品,它曾经、现在乃至以后会是什么样呢?(注:今天我谈的广播类产品主要针对那些传统调频或调幅电台原版内容仍然占相当比重的产品,一些名字中带有“FM”实际上内容是纯音乐类的产品例如豆瓣FM、Jing.fm等暂不列入讨论。)
记得小学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得到一台德生收音机,于是几乎每天都是听着中国之声(当时还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观潮》和《千里共良宵》入睡的,早上也会先打开广播清醒一下脑子再爬起来,那个时候我家里还没有网络,我都是抱着一个小收音机在固定的时间收听某些广播节目,那些年,简单而快乐,几乎一直延续到我的高中毕业以后,应该也就是FM1.0时代 吧。
再后来,我拥有了我第一台笔记本,没过多久,家里拉了宽带,但是丝毫没有减退我对听广播节目的热情,只是这时候那台德生收音机几乎很少开启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接触了一个 PC 端的产品叫龙卷风网络收音机,一个我至今还在使用的产品,可以说在功能和稳定性上几乎是一如既往的出色,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龙卷风又适时推出了各个智能终端的 APP,性能上同样是一如既往的继承。作为这么多年的老用户,我第一时间安装了该产品,于是我在网络环境下似乎随时随地都能听到世界各地我想听到的电台,而味道,似乎还是我这个老广播听友熟悉的感觉,那段岁月正是互联网带来的FM2.0时代 。
但是渐渐的,我发现我手机里的龙卷风 APP 打开的次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听书这些后起之秀,虽然在我眼里蜻蜓 FM 和后两者还是略微不同,因为蜻蜓 FM 仍然保留了传统电台的入口而其他两款没有,但是他们总体上还是属于同一代的产品,于是我意识到FM3.0时代 还是亦步亦趋到来了。
FM1.0时代、FM2.0时代和FM3.0时代的产品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都引发对比和思考:
一,从产品生态及思维角度
FM1.0 时代就不说了,局限于技术、基础建设和使用场景,似乎也只能在硬件造型、工艺、性能上做一些文章,话语权还在于输出内容的体制内电台手上。第二代龙卷风的多平台产品应该说是一个突破,打破物理环境的诸多弊端,依靠出色的性能和整合能力,确实风靡了相当的一段时间,但是从现在往前看,它确实也错过了互联网带来的再一次革新机遇。
首先,龙卷风还是一个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态,虽然它整合了大部分电台,但是内容依然是单向传导,手机端也只是根据 PC 端单纯的功能搬迁,和现在互联网的互动形态相比明显滞后,不具备荔枝 FM 和蜻蜓 FM 的评论点赞功能及相对丰富的自定义设置。这仿佛应了《创新者的窘境》书里的观点:“创新者是最难看到下一次创新的”。
其次,龙卷风的内容全部都是电台输出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做过任何加工和重组,与此相比,蜻蜓 FM、荔枝 FM 这类产品不仅在内容分类上重新打破原来的电台分类方式,改进成按照内容群落来分类,还鼓励草根自媒体电台的产生和内容制作,这两项模式革新不仅达到了内容和用户的细分,还发扬了互联网内容自产自销、去中心化的长尾优势,除此以外,蜻蜓 FM、荔枝 FM 这类产品还加入大量转化过的网络和电视台节目内容,丰富了内容生态。
再者,龙卷风更像是单一功能性产物,而加入了社交元素的第三代产品更好的发挥了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优势,利用手机越发丰富的传感器提升了自身收集多维数据的能力,为后续内容改进和精准推送提供了基础。比如蜻蜓 FM 和荔枝 FM 会根据用户行为数据列出榜单和显示收听次数。
最后,第三代产品似乎与生俱来就带着云生态方面基因,龙卷风更像是满足某一需求的产品,而第三代的产品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而设计的,基本上都设有个人主页,除了满足刚性需求的同时,还想为用户定制属于他 / 她自己的需求,这就需要先收集用户的喜好,于是可以看到第三代产品会不遗余力的引导新增用户登陆后再消费内容,而登陆行为又引导用户利用现有成熟的渠道例如 QQ 账号、微博、微信账号等去登陆,提升登陆 ROI 的同时完成多端云数据同步布局的目的。
当然第三代开放的产品形态设计也会带来诸多问题。例如,由于鼓励草根自媒体的野蛮生长,不免会产生很多劣质的内容,导致生态杂乱。喜马拉雅听书中类似“百思不得姐”这样的专题不禁让我想到 YY 语音里面那些恶俗的消遣,这方面蜻蜓 FM 做的好一点,在开放的同时也在内容监管上相对谨慎。但总体来说,如何进行内容的监管和提炼,像知乎那样将优质的回复内容呈现出来,是第三代广播类产品面临的问题,对于这种革新带来的野蛮生长,我只想说,且行且分析。
二,从产品交互&设计的角度看
如果说龙卷风 PC 端和 web 端的产品在那个时代算勉强合格的话,它的移动端交互设计就算不及格了,十几年来交互设计几乎没有变过,丑陋的细节勾勒、木讷的 icon、笨拙的字体排版还有欠缺美感的配色都显得如此违和,我作为一个这么多年的用户真是无比着急。
那么从我提到的 FM3.0 的三款产品横向比较来看,个人认为蜻蜓 FM 和荔枝 FM 会略占上风。
当然,蜻蜓 FM V4.3 之前的版本要比现在丑上好几倍,杂乱而无质感,不过现在几乎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我很喜欢的一个音乐应用LavaRadio,比较好的继承了 ios7 的扁平化,又进行了了丰富,比如播放界面前后篇通过标题上下滚动切换。
荔枝 FM 的交互设计则逻辑简洁、色调优雅、拟物化质感出众,主界面的模拟屏幕设计以及拨动按钮引导用户交互的情怀,都彰显品位,仿佛在单反相机盛行的今天,有人拿出莱卡不紧不慢的过片,配合着那胶卷和机械弹簧的声响,在人群中对盲目追求时尚的人委婉的嘲讽着……
我认为拟物和扁平本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和自身定位配合的相得益彰并在细节上做到极致,皆为上品。
喜马拉雅听书在一般的 APP 里面仍属出色的应用,只是相比较而言内容稍显杂乱,这个情况在 V2.0 版本之前尤其严重,主界面上下半部分配色极不协调,现在略有改善但仍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高,由于其用户自产内容上传的图片(例如头像、内容背景、配图等)无法严格监管,造成了图文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界面美观和谐,与 WP8 的 metro 界面首页内容提供商无法统一 icon 风格造成的杂乱效果类似。
其实如果跳出广播类应用,纯音乐类应用的交互和设计还是要优于广播类应用的,比如刚刚提到的 LavaRadio,还有 Jing.Fm 和豆瓣 FM 等,不管扁平和拟物都算是交互设计中的翘楚,我觉得如果那些 FM 产品有情怀,他们肯定已经在着手解决开放带来的内容和界面杂乱问题,在过滤优秀内容的同事,让产品交互趋于和谐。
三,从商业模式和流量变现上看
龙卷风的产品除了贴片广告、用户赞助和无法考证是否有的电台流量分发收入以外,似乎看不到其他盈利点。而第三代产品从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架构上,似乎在后期的商业利润和流量变现上有着天生的优势与准备。
首先,开放的架构促进用户和内容野蛮生长,为流量的快速储备提供条件;其次,内容按类型和喜好的细分,为广告精准变现提供了有力依据;再次,跳出体制内的电台控制,多种商业化的自媒体和组织提供了众多商业合作和利润分成的模式;最后,运营的最终财富是用户和用户数据,跳出现有只围绕广播打广告的格局,进行社交、电商、文化创作等多垂直领域深挖是商业模式上和上两代产品相比最大的杀器。
作为一个普通广播听众,其实我最爱的还是那一丝传统情怀下的温存,泡一杯茶、一个慵懒的午后,有更多一点点的内容选择和营养,作为一个用户,真心不希望像龙卷风这样的产品像以前的千千静听一样,在完成 PC 时代突围的情况下,被拍死在互联网亦或移动互联网的沙滩上……
[本文来自读者的投稿,不代表36氪立场]
相关问答
[回答]言听计从、百听不厌、姑妄听之、闭目塞听、听之任之、耳听八方、听而不闻、唯命是听、听其自然、偏听偏信、收视反听、道听涂说、辘辘远听、倾耳细...
[回答]听取tīngqǔ听闻tīngwén听事tīngshì听说tīngshuō听话tīnghuà听凭tīngpíng听断tīngduàn听从tīngcóng听聆tīngl...
谁给推荐一款适合魅族手机的听书软件,必须能听本地小说的,最好能下载小说的。声音要好听,淘小说书旗追求神器,天行听书静听天下这些都别推荐了,不要类似氧气听书的。我是拿来听言情小说或者玄幻小说的,能下载顺...
小说用语音读出来需要下载相应的有声小说。具体方法如下:1,在电脑中选择一个可以下载有声小说的网站,例如听书吧。点击进入听书吧首页,在左上方输入需要的小...
既然问的是方法,我就谈谈我的观点:英语是一门语言,也要按语言的学习步骤来。要培养英语思维,第一步依旧是模仿。一个婴儿学习说话就是靠听去模仿的,听妈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