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平台推出“有声书”,甚至有出版社专门为有声书搭建录音棚。从数据上看,有声书的市场规模十分可观,可是,对用户来说,有声书接受度如何?大家会选什么书来“听”?喜欢哪种“讲书”风格呢?我们就此做了一个小调查。
听书容易走神,小说故事更能吸引注意力在小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听书时很难集中注意力,不会选择太深度的内容。而轻松的内容中,具有情节性、画面感的小说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当然,也会有很多人偏好成功学类的书籍。
某读书平台有声书“热听榜”
85后的泠风在教育行业工作,她说,“我只听盗墓和言情,《盗墓笔记》、《鬼吹灯》都听过,还有《此间的少年》。其实大多数时候,我嫌弃听书太慢,内容记不住,但盗墓小说配上音乐,听着会比较有气氛。讲书人会对原著进行演绎,删减掉一些书中的旁白,加快剧情节奏,还会对不同角色进行变声,男女胖瘦的声音,都不一样,非常有代入感,加上爆炸声、鬼叫声的音效,让我经常被吓到,但吓的同时还很逗,我觉得这种演得很好”。
泠风表示,自己是个“听觉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差”的人,听书主要是通过讲书人的演绎去体验故事。“我一直很喜欢听评书,尤其是那种带演绎的,比如田连元讲的包公案、七侠五义、杨家将,田连元讲评书会变声、有评论,我特别喜欢。而对于原著的有声书,我觉得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应该都会挺好听的吧。”
90后的钢笔小欣也有和泠风同样的观点,对于听书,她觉得总是“抓不住”,自己“宁愿看字”。 钢笔小欣说,“我听书的目的,通常是娱乐消遣,所以会听那种不用动脑子的书,动脑子的就用看的了。以前听过悬疑小说《尸语者》,还不错,我觉得听书有个跟读书不同的地方,就是会有氛围的制造,还蛮真实的,会比看书更有一种看电视剧的感觉”。
对于“听书不容易记住”这点,大家感受比较一致。
95后的学生小马说,“我觉得听书记不住,试着听过《山海经》,然后就去看《山海经》了。我同学很多失眠时,都听相声,不太会听原著书,听了也记不住,但听小说又费脑子,像我外婆,就宁愿听歌,听小说费神”。
某音频平台“热播榜”
95后的国企员工叉烧透露,“我爸爸会听书,主要听玄幻小说。隔壁退休的伯伯,每天在楼下健步走时,都会听《红楼梦》,其实也是小说吧,名著就是写得好的小说嘛。我觉得他们就是随便听听,当个BGM,我自己听书不太能记住,所以很少听”。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80后森木说,“我周围的同事,一般在开车时听书,还有做家务时也会听,有的会听些成功学类的,更多是听小说啦,网络小说、畅销小说之类的。但我自己的习惯,听声音时不能做别的,走神,而且听的内容记不住,所以我基本上不太听书”。
森木朋友们爱听的成功学类书籍
听书是预习或复习,哲学史也有人听虽然大多数人会选择轻松的内容来听,但用户里也有些不一样的声音。
研究生茉莉会在每日跑步时听书,而她选择的内容是《西方哲学史》。“我是在跑步时听的,当时因为在看哲学的书,觉得要刷一遍哲学史,但是哲学史实在是内容很多,我看的话就很慢。在跑步的时候听呢,有些我觉得不太重要的人,听过就算看过了,然后听到我比较喜欢的哲学家那里,就会认真一点。”茉莉认为,听书非常适合用来快速了解书的内容,可以帮她高效筛选出需要深度研读的信息,“听的时候抓住你注意力了,应该就是会激发你兴趣的内容”。
茉莉听的《西方哲学史》
创业者黑金告诉我们,听书对他来说,是对严肃阅读的辅助。在他看来,听书效率不高,不能让人专心地学到东西,所以更适合用作对原著书的预习和复习。作为一个重度听书爱好者,黑金为我们分享了他对几本有声书的感受。
“小说我听过《三体》和《笑场》,《三体》当时听说要拍电影了,就用听的方式重新回顾了一遍,而《笑场》是因为那时候看了李诞的采访,对他还挺感兴趣的,就选择用听的方式来了解。有些小说比较复杂,像《源泉》这种,我可能不会选择听。
其实听书时通常我们手里在做别的事情,有时候会不太方便。比如我在跑步时听了《原则》这本书,书中有很多激发我思路的内容,我希望自己能现场记下来,但是跑步时并不能做笔记,这就很可惜,只好重新再看一遍。
还有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我非常喜欢,当时看到一半,不得不去做其他事情,我不希望阅读被打断,就选择了听书,把看过的内容在路上又听了一遍,是很好的复习。
还有一本书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听这本书时,我正赶去登机,一直被各种交流打断注意力,其实听得很松散。但作者的逻辑特别紧凑,你会感受到这本书是精心写作的,这也是好书的特点。听和看有类似的地方,作者随便写写或有过沉淀,你都能感受到。我在听的过程中,就觉得这本书挺好,于是决定要去买来看看。
其实听书是非常最适合作为看书辅助的,预习和复习时都会有收获。”
就职于高校的L也有类似的观点,她表示自己“没看过的书不会听”,新书通常会优先阅读。“之前有个听书平台送了我会员,不用白不用嘛,就去听了《万历十五年》、《长安十二时辰》,还去找了福尔摩斯的《血字的研究》来听。我觉得听书可能算一种补充吧,对看过一遍没什么特别感觉的地方,用听的可能会突然戳中某个点,重新带着类似‘这段之前书里写到过吗’的疑问,再回去翻书,效果会不一样”。
可见,听书并非只适用于轻松的内容,严肃内容也有爱好者。就职于科研单位的Connie,会用通勤驾车的时间来听她感兴趣的艺术及历史领域,利用碎片时间,她已经听完了《艺术的故事》、《哈佛中国史》这两部大部头。“听过的内容还是会记住的,但是比例比看书低。比如《艺术的故事》这本书,页数多,我就是先看,再听一遍加强记忆。平时我听书和看书的主题也差不多,算是相互补充,但是听书会选择讲得比较有趣或者写得比较有趣的,有些艺术类作品,有种在录音中跟着讲书人一起游览的感觉,我还很推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边看边听,通过这本书我才对历史感兴趣起来。”
讲书人的声音很关键,AI也很受欢迎
不论大家爱听什么书,讲书人都是很重要的。
L提到,“听书时我会挑声音,讲书人也会记住,《万历十五年》是宝木中阳读的,《长安十二时辰》是张腾岳,我还记得有位喜马拉雅的讲书人叫白云出岫,读的都是古代经典原著,声音很好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里那篇《血字的研究》,我中学时就看过,很喜欢,挑声音挑了很久,当时搜索‘福尔摩斯’,出来很多专辑,我就一个个地听哪个声音读得顺耳”。
L仔细挑选后的讲书人
而对Connie来说,虽然内容比讲书人更重要,但自己也有偏好,“我听原著书时没太关注讲书人,念书的话声音娓娓道来最好了,有些人就是照着念,我不太喜欢。”但Connie对于播客类的讲书人印象很深,“我最近很喜欢听碎片先生讲艺术史,还加了群,有时候会在群里发旅行时的艺术分享”。
在钢笔小欣看来,不同的小说配音,效果相差很大,对于有声书的配音,她认为可以称之为表演,“我之前加过一个群,都是这方面的爱好者,他们会分享自己的作品,我觉得他们的配音,已经不单单是朗诵了,是表演,演绎过的小说会更有画面感。当然要演绎得好的,演绎得不好还不如看原著,更有想象空间”。泠风也表示:“我爱听那种类似广播剧的演绎,青雪讲的我就特别喜欢,其他人的我不太听,尤其是照原著念的那种,再有语气也听不下去。”
泠风偏爱演绎的讲书人
但在讲书人“演绎”原著这一点上,大家的观点还不太一样。
茉莉就是一个AI讲书爱好者,“我基本上只用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播放原著,主要是因为可以倍速,能让我快速过完一本书,真人声音倍速听起来就会很奇怪。讲书人的话,如果跟我对那本书的感觉调性对不上,我听着会很错乱”。
黑金也有一样的观点,“我非常不喜欢有声书评书化,加音乐、加感情都不喜欢,因为这完全背离了阅读的感觉,阅读对我来说是自己跟作者的交流,作者构建了一个世界,让你来想象或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希望再有其他人加入。AI直读最好,可以减少信息的损耗”。
扬子晚报网10月22日讯(通讯员 仇亦非 江天文 记者 万凌云 文\/摄) 捣毁涉案窝点2个,抓获涉案人员31名,且嫌疑人多为“90后”青年!5个多月时间,该团伙诈骗近300万元,非法获利100余万元。
10月22日,镇江市公安局京口分局举行“0310保健品电信网络诈骗案”发布会,警方公布了破案全过程及案件进展。历经20日,京口分局在镇江市局相关警种的指导下,奔赴1000多公里的西安,成功打掉一个冒充医疗专家夸大产品功效,将廉价食品包装成特效药,高价向老年人推销行骗的保健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
京口分局政委吴晨牧警示:该案600多名受害人中,多为“独巢”中老年人,遍布全国各地。做子女的不仅要常回家看看,与父母都情感沟通,更要清楚家中父母养老钱的去向和动向!
案件发布现场
据悉,这是镇江近年来破获规模最大的一起保健品电信网络诈骗案。现场,搜缴的假冒伪劣保健品,堆了几长条桌。
评书机里“乾坤”大,“远房表弟”骗走10.5万元
2021年3月9日,京口分局正东路派出所接张先生报案,称其老母亲王雯武(化名)在2月初接到自称“王雯军”的电话,“王雯军”声称是王雯武的“远房表弟”。此后,“王雯军”和某研究院的院长“张悦荣”通过攀亲戚套近乎、吹嘘药品疗效等方式,诱骗王雯武购买共计10.5万元的各类保健品、药品。
诈骗话术
“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呀?您现在也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了呀!我现在也因为年纪大了,导致这些三高问题缠身,但自从我认识一名研究院老院长,在他的调理下,我三高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要不这样,我跟那老院长申请一下,给老姐姐送几个‘养生宝典’,免费的!”警方介绍,这是“王雯军”与王雯武第一次通话所说的话。
电话中,“王雯军”不仅详细询问了王雯武的病情,还向王雯武要了详细的家庭住址。果然,其后没过几天,王雯武便收到了一份“健康大礼包”。
深夜通案
王雯武欣喜若狂,没想到“远房表弟”还真神通广大,能够向研究院老院长申请来免费的一本健康手册和一台评书机。健康手册制作十分精美,评书机也是独树一格的葫芦形状。殊不知,评书机里“乾坤”大!
王雯武一边阅读手册,一边收听评书机。在健康手册的封面上,醒目地写有“一吃一化一百天,化糖化脂化血毒”标语,另外还标出2个补贴,即“补贴一:免费领取4个月化糖化脂纤维面”、“补贴二:额外免费领取1个月中药紫苏油”。
“这会不会是骗子啊?”王雯武看到这些醒目的标语虽有些心动,但还是自言自语到。此时,评书机里突然出现的“老院长”告诉了她“答案”。
“老院长”现身说法,自称是某高级研究院的院长,专门研攻中老年人多发疾病的特效保健药。起初他也是三高缠身,但他带领科研团队历时多年研制出中药紫苏油,甚至拿自己做了实验,亲自服用了“中药紫苏+纤维面”,三高有了明显下降。
抓捕
看“评书机”里都说了,一下子“老院长”就变得神圣权威起来。自此,王雯武深信不已,她又打开那本制作精美的健康手册,发现手册封面底端竟标有“活动三日内有效,逾期不候”的字样,她生怕这珍贵的紫苏油和纤维面被其他人领完,立马拨打了封面上的健康热线......
王雯武在收到紫苏油和纤维面不久后,她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王雯军”的电话,电话中“王雯军”对她嘘寒问暖,时不时会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就这样,王雯武和她“远房表弟”王雯军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成了无话不谈的“真姐弟”。
“老姐姐,这个紫苏油的效果是不是挺好呀?这样,要不咱们定一个疗程的紫苏油,这样效果更好!然后我给老姐姐再申请一个内部促销,原本2000元一个疗程,现在再免费赠送一个疗程,等于花2000元可以买2个疗程!”此时的王雯武对这每日嘘寒问暖的“远房表弟”已经深信不疑,立马向“远房表弟”转去了钱。
就这样,“远房表弟”每天都和王雯武保持密切联系,以同样的手法一次又一次诱骗王雯武高价购买了灵芝滴丸、健脑补肾丸、紫苏配方羊奶粉、康迈舒胶囊等十几种保健品。
“我是去看望妈妈的,到了家发现家里堆得都是一些瓶瓶罐罐,再一问她已经花了10多万块钱了,才觉得大事不妙,我就立刻来派出所报警了。”报警人张先生介绍。
“专家”“教授”问诊,实多为小学文化的“90后”
“派出所上报案情后,分局高度重视,立即召开案件专题研判会,抽调刑侦、网安、巡特警大队以及各派出所精干警力,成立合成作战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局长具体指挥,通过对案情深度研判分析,初步认定这就是一起专门针对中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案件,随即立案侦查,以立案日期称为‘0310保健品电信网络诈骗案’”,镇江京口分局局长赵鹏介绍告诉记者。
“当时我们派出一支先锋小队,乔装打扮深入公司附近侦查,收集犯罪证据,经过数日调查,查明了该公司诱骗受害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的事实。”分局刑警大队长林晖介绍。
根据侦查线索,分局多次召开案件商讨研判会,绘制犯罪公司结构图谱,制定集中抓捕方案。3月29日,京口分局组织30余名警力远赴西安并成立前线指挥部。3月30日,在西安警方的配合下,警方兵分两路对2个涉案窝点集中收网。现场,抓获包括团伙头目王某虎、阮某民、罗某钊在内的嫌疑人31名;缴获电脑20余台,手机40余部;包括“助纣为虐”的评书机、账本、话术单、保健品、药品等大量涉案物品;查扣资金80余万元。
林晖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诈骗团伙里没有所谓的知名医疗专家教授,很多冒充专家教授进行“问诊”的团伙成员,竟是只有高中甚至小学文化、多为“90后”的“愣头青”!
为掩人耳目、逃避打击,该团伙将自己包装成“某商贸公司”,表面看似是经营商贸,但实际上是以老板王某虎、法人代表阮某民、经理罗某钊为股东的诈骗团伙。王某虎负责寻找货源和财物,罗某钊具体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管理。他们雇佣李某杰、来某倩等人为出纳会计、后勤物流管理和装卸工,郭某等人为电话客服,杨某民等人为销售,形成了一套完整产业链式的诈骗。
其中,这伙销售人员甚至还被分为了“火箭组”和“无敌组”,在“业绩”上互相竞争、互相促进。
“话术指南”成罪魁祸首,20元药品卖到2000元
林晖说,经调查,该犯罪团伙以非法占用为目的,以拨打电话和投放电视广告的方式与受害人联系。期间,按照事先编造的话术冒充“远房亲属”“保健中心工作人员”“研究院院长、专家”等,借赠送评书机、保健书、礼品为名获得中老年人信任。在骗取中老年人个人信息和患病情况后,将老年人的详细情况分发到销售组。
销售组再按照事先编造的话术,冒充“研究院院长”等虚假身份,夸大食品、药品的疗效功效。最后,将廉价食品、药品以高于成本价近百倍的价格,进行销售。
记者看到,该团伙推销的保健品种类多达30余种!骗子们夸大功效,哄骗被害人高价购买。例如,所谓的“中药紫苏油”,每盒进价不到20元,却被卖到2000元!
“该团伙推销的产品,大多被鉴定为标识标签不符合规定的‘三无产品’。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该团伙所售产品进价多为几元至几十元不等,而卖出去的价格大多在1000元至2000元不等。”正东路派出所副所长罗进军告诉记者。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该团伙涉案金额高达300余万元。
并且,该团伙成员文化水平偏低,几乎都没有医学背景。但面对不同患者的各种病症,他们却能像“专家”一样,对答如流。原来,为了提高诈骗成功率,团伙成员人手一册“话术”指南。所谓“话术”,就是该团伙提前准备的“对话资料”,包括如何冒充“研究院”的院长、专家、老师给对方打电话,如何把握医疗常识和语态语速的技巧等。
“话术”指南明确写有对话步骤,即:谎称专家——问诊病情——销售产品。
“话术”指南对场景设计、聊天内容都有详细标注,对被害人可能提到的问题均有应对方案,每种套路都有上百句的现成台词,台词结尾标注应使用的情绪语气,还有如何关爱客户、夸大病情等等。作为“助手”的评书机中所谓的“专家”“院长”,录制的语音讲课迷惑性则更强!
而所有客服人员、销售人员上岗前,都经过了相应的专业“精密培训”。
“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就不一定会上当受骗!”
“这些受害人的子女,要是平时多关心关心父母,多回家看看,老人就不一定会上当受骗。”到案后,嫌疑人刘某强说。
警方表示,此类犯罪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要诈骗对象,主要是老年人知识结构陈旧、信息渠道单一,而涉老诈骗犯罪却日趋专业化、职业化,老年人辨别难度加大。部分老年人平日缺少子女关怀,生活方式单一寂寞,对陌生人的嘘寒问暖放松了警惕。此外,老年人普遍存在部分老年疾病,急于求医的心理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并且容易受价格诱惑、会员打折、礼包赠送等因素影响,陷入诈骗陷阱。
“诈骗团伙客服组、销售组和售后组是轮番上阵骗老人,各种组合的忽悠招数都会使用上。要是遇到费尽心思都‘说不通’的客户,电话销售人员则会使出最后的‘杀手锏’——从心理上给客户造成恐惧感。老年人,就以身体健康为主要方向,让他们从内心对疾病产生恐惧感。”正东路派出所民警滕昊说,另外,他们行骗屡屡得手,主要还是他们掌握了老年人心理空虚的特点,主动对老年人送去温暖,在言语上很会哄老年人开心。
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校对 苏云
编辑 : 胡妍璐
来源: 紫牛新闻
相关问答
[回答]有这几种原因会哭,因为宿世的善根的显现,还有前世莲花生大士在世的时候你可能跟莲花生大士在一起呆过,所以今生就会这样,一个是莲花生大士在世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