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评书,所有人都会想起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和田连元,这四人被称为“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今天,先从“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的袁阔成先生说起。
2015年的3月2日,袁阔成先生因为心脏衰竭病逝,享年86岁。到现在为止,老先生去世已经三年多了,可是他那鲜活的播音从来没曾在我的脑海消失过。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听着他的评书长大的,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图书资源,连电视都不是每家都有,更别提什么电脑和网络了。我们小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单一,除了在学校学到的课本知识,许多东西的了解来源于小小的收音机。
而袁阔成先生的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从他的说书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美好的听觉享受,更是我们对历史和一些文学作品的启蒙,甚至还学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
特别是他说的《水泊梁山》、《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堪称是他在我记忆中的经典之作。
听说袁阔成在录制《水泊梁山》的时候,已经50岁了。他的演绎透着股浓厚的侠气,这让他明显地区别于其他的评书家的作品。
因为听了他讲的《水泊梁山》,小小的我还想尽办法想找这本小说来看,最后终于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一本很旧的施耐庵的《水浒》。当时从没看过这么厚的书,可也不发怵,很快就看完了。这才知道评书和原著的故事不太相同,但我在看书的时候,脑海中还是会回响起袁阔成先生的声音。我还是觉得他讲的故事比原著更加吸引人。
后来,袁先生在中央广播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一度被誉为评书界与汉语言艺术留下了永恒的经典。听说,中央广播电台在准备录制《三国演义》之前,曾在全中国进行海选,最后才选中了袁阔成先生。
袁先生接过这光荣的任务,用了六年的时间精心打磨,一年有365天,他的《三国演义》有365回,可见说书工程的巨大。
到后来,袁阔成录成一共二百回的《封神演义》,也就是他的第三版封神演义的时候,老先生已经75岁高龄。可是,从他的声音里,完全听不出这是一位老人,没有丝毫的疲倦和懈怠。反而多出许多岁月沉积出来的智慧和幽默,甚至充满了童趣。
记得大概是我十岁左右,袁阔成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表演了一段《赠羽扇》。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第一次把熟悉的声音和他的容貌结合起来。他说书时的动作和神态,简直是绝了,让观众投入其中,印象深刻。
长大以后,资讯发达起来,便能在书报杂志和电脑网络上看到关于袁阔成先生的资料和信息。这才对他有了全面的了解。
袁阔成先生是1929年8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是袁麟。他的父亲是袁杰武,两个伯父是袁杰英、袁杰亭,这三人都是曾经享誉京津评书界的名角儿,以擅短打书《五女七贞》出名,有着“袁氏三杰”的美誉。
正是出生成长于评书之家的先天条件,他从小就在书馆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爱上了评书,并走上这条接近群众的艺术道路。
袁先生的老师是评书大家金杰丽先生。金杰丽先生最拿手的是短打书“黑脸儿”《三侠五义》。这位老师收徒弟有个讲究,由他的名字而来,叫“金生丽水”。所以,他的弟子的名字都带有三点水,比如如赵阔汉、刘阔漳等。老师给袁麟起的名字是“袁阔澄”,后来他自己把“澄”改为“成”,袁阔成这个名字最终家喻户晓。
因为袁阔成曾在东北辽宁省的营口住过三十年,这个不起眼的东北小城,随着他的名声也被全国人民所知晓。
18岁,袁阔成刚出道,便靠两部武侠小说声名鹊起: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和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据说现场表演相当火爆,他在说《雍正剑侠图》的时候,台上就放着一把真的宝剑,说得兴起时还会挥舞几下,整个书馆的观众人满为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说新唱新”的大背景之下,袁阔成又把握时代脉搏,引进了许多反映革命题材的作品。比如他讲的《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林海雪原》中的《舌战小炉匠》、《许云峰赴宴》等等。
60年代初,袁阔成受邀回到老家天津,做艺术交流。在此期间,他又播演了《过客》、《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时间影响很大。
此后,他也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关注,请他来录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部长篇新书《烈火金刚》。
作为著名评书艺术家,袁阔成先生的演播极具个性和个人魅力。他的播音韵律感很强、生动幽默、刻画细腻、形神兼备、拟声状物,气势恢宏、雅俗共赏。除了著名的《三国演义》之外,袁先生的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赤胆忠心》、《保卫延安》、《暴风骤雨》、《长板雄风》、《西楚霸王》、《水泊梁山》、《大闹大明府》、《燕青打擂》等等。
袁阔成,这个名字如今仍然还在喜马拉雅等听书网上极受欢迎。无疑,他是几代人对评书的无法遗忘的记忆!
每周五、周六晚上,位于护国寺街西口的护国寺宾馆都会聚集几十位年轻人。这里是评书演员武启深、郭鹤鸣、郑思捷、武宗亮常驻的书场。每周两次的现场评书表演,虽然为他们积累了不少人气,但却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支撑着这些年轻人继续说下去的,不只是他们对评书的热爱,还有一个新开拓的市场。
上线,从温饱到小康
郭鹤鸣从小学艺,后入伍参军,从北京某部队退伍后,他又在天津的北方曲艺学校学习曲艺。原本在一家英语教育机构任职的武启深,则是因为师父的要求而专心说评书。“长安居大不易”。对于这些年轻人,漂在北京还要专注于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明星,没上过春晚,他们说一场相声或评书的演出收入最多不过二三百块钱,一个月只有几千元的收入,别说买房,就连租房都很难维持。
不过,近几年随着线上市场的开拓,这种境况渐渐得以改变。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的评书频道,排在前面的都是袁阔成、田连元这些大师的经典之作。入驻平台三四年的郭鹤鸣、武启深、武宗亮等人在其中排名并不靠前,大师们动辄上亿次的播放量他们也比不上,但每部书几十万次的播放量已经要比现场演出带给他们的收入多得多了。平台用户付费下载音频,收入由平台和创作者按比例分成。郭鹤鸣表示,销售好的时候他们在喜马拉雅一个平台上的收入就能有一万多块钱,平常大部分时间也有大几千块。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其它平台进行音频、视频销售。一回书定价几块钱,一整部书则要几百块钱。他们在这些平台的收入每月少则几千块,多则几万块。“曲艺演员经常说观众是‘衣食父母’,我们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这四个字的含义了。”武启深说,因为没有挂靠单位,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观众在线上的购买。与现场演出相比,线上销售一次制作可以长期销售,让他们的作品升值了不少。
相比之下,本身在文艺团体工作,平时还在艺术院校任职的武宗亮花费在线上销售的工夫就少,他主要在喜马拉雅上分享,也有一些平台会购买他的作品,分发到更多平台上进行销售。
一个线下书场,最多不过容纳二三百人,像护国寺宾馆这样的小场地,五六张桌子,坐满了也就三十来人,而线上的市场可以说是无限大。郭鹤鸣他们在喜马拉雅上都有几万名粉丝,一个作品的点击量少则几万,多的能到几百万。这数字也许比不上什么网红主播,但对于评书演员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线下,从不敢“松嘴”
在护国寺宾馆的现场可以发现,郭鹤鸣他们的粉丝是一水儿的年轻人,大多是二十来岁,基本没有超过四十岁的,传统书场里的老年人更是罕见。
这几个年轻人说的书也都非常“年轻”。郭鹤鸣最受欢迎的作品有喜马拉雅上销售的《藏地密码》,也有他现在在护国寺宾馆书场说的《哈利·波特》。武启深说的则是日本悬疑推理的《刑部岛》和《冰与火之五王之战》。武宗亮说的《烽火戏诸侯》,虽是老题材,但是他自己新写了本子……这些年轻人更喜闻乐见的题材,让他们聚拢了一批年轻听众。尤其是《哈利·波特》有大量的拥趸,许多原来不听评书的“哈迷”,都是通过郭鹤鸣的评书版《哈利·波特》喜欢上了评书这种形式。
评书行里有句老话,“说书的一松嘴,听书的就抬腿”。线上的粉丝多了,这些年轻演员更不敢松懈了。武启深说,每周三开始,他就为周五、周六书馆的三场演出焦虑,怕说不好,怕说错了。虽然才37岁,但一周说三部书还是“压力山大”,直到周六晚上演出顺利结束后,他才会彻底放松,一定要喝点酒来庆祝。
“生书熟戏”,说评书必须得经常说新书才能吸引观众,但评书演员开新书都非常慎重。可能是同一部小说,但说评书与有声书不同,有声书只需要照书念就可以了,而评书需要演员自己先将作品读完并消化,同时还要有更详尽的背景介绍和衍生。郭鹤鸣说,他为了说《哈利·波特》,看了《第三帝国的兴亡》《英国史》《诸神纪》《怪物考》《西方美学史》《理想国》《西方神话词典》《耶路撒冷三千年》,“不夸张地说,说完《哈利·波特》,我买书的钱都够买辆车了。”
岳岳是郭鹤鸣的老粉丝了,几乎每场都会去现场听,但她依然还会在线上购买。她说,郭鹤鸣说书非常细致,而且引经据典,值得反复去听,“线上听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线下没有听到的点。”更多的粉丝则是因为不能到现场听,有外地的,也有国外的,线上的渠道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捷。
让郭鹤鸣他们骄傲的是,以往前辈们的评书都是电台录音放在网上共享,正是从他们这里开始有了付费追评书,扭转了人们的消费理念,为评书未来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相关问答
第三、袁阔成演讲的《三国演义》。袁先生的评书表演,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表演过程稍带夸张,真是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他表演的《三国演义》...原...
包括沈逸老师的中美关系,马督工的睡前消息,观察者网的新闻要点,人民日报的晚点播报,喜马拉雅的每日财经。只要是新闻消息,晚上才能正常睡觉我一直以为这是...
说实话,我平时也爱听评书,但肯定不如老人们听的多,而且我听评书一般都听经典评书,比如已故大师单田芳的,袁阔成的,刘兰芳的等等。这些老艺人的评书那是一个...第...
我心中的评书大师是单田芳,从小就听大师的评书。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农村还没有电视,但是已经有广播了。记得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最快乐的事...
共有85集。赵维莉(1951.10—),山东蓬莱人。笔名韦丽,为袁阔成先生之弟子。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郑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