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传统相声里有一段单口《偷斧子》,张寿臣和刘宝瑞都说过,也有对口版本,故事很逗,只要正常表演下来一般效果都不会差。

《偷斧子》故事梗概:父亲带儿子和徒弟冒充假和尚到主人家里做法事,他们不仅骗吃骗喝骗钱,还顺带偷主人家里的东西。这天父亲坐在法坛上远远看见主人家门后有一把斧子很好,于是他用念经的方式向坐在台下的儿子传递消息,让他偷斧子。儿子认为斧子太大不好藏,也用念经的方式偷偷回复父亲……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偷斧子》属于传统相声中“讽刺揭露生活中丑恶现象”的段子,虽然故事比较老,但内容非常适合相声,因此流传很多年而且被很多相声艺人表演过各种版本,包括郭德纲于谦,网络上有一段他们俩29分钟版的《偷斧子》。

有点儿巧的是,天津电视台主持人裘英俊和南开大学教师于丹的组合在第一届非遗相声大会上也说了一段18分钟版本的《偷斧子》。

两个版本的《偷斧子》正活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却在内容和风格上有着极大差别,对于现在的相声市场和相声观众来说,这两段相声非常有对比意义。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一、两个版本的内容

郭德纲于谦29分钟版《偷斧子》的垫话非常长,几乎达到了25分钟之多,也就是说正活部分只有3分钟多,别看垫话和正活比例严重失调,却是目前郭德纲于谦在表演传统相声时的固定打法,那就是无限拉长垫话,无限压缩正活。

垫话部分依然是郭德纲于谦相声里经常出现的老三样:于谦家人,网络段子,屎尿屁。

于谦家人在这个相声里比较全,郭德纲是皇上,于谦是太子,于谦爸爸是四阿哥,于谦儿子是五阿哥。

于谦妈妈让于谦吃奶到十几岁,学校让学生中午带饭,别人带饭盒,于谦带他妈妈,中午该吃饭时于谦妈妈直接解扣在教室里喂于谦,于谦则招呼班长和老师一起吃。

这部分垫话里还有于谦祖父,名字也很有特色,于屁屁。他去打台球,打了好几个都打歪了,最后一道闪电却击中了旁边的于谦祖母诸葛钢铁,上帝说:我也打歪了。当然,这明显是网络段子改的。

垫话到正活的转折比较生硬,垫话里于谦祖父于屁屁和于谦父亲于小屁还是军阀和军阀儿子,转眼就变成假和尚去念经,念经时于屁屁和于小屁一个劲儿排气,把围观的人都给熏走了。

最后三分多钟进入正活,基本上和传统相声差不多,区别在一开始念经时于屁屁用的是调是《乌苏里船歌》。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相对来说,裘英俊和于丹的18分钟版《偷斧子》则是文哏特色。

垫话部分有8分钟,首先是用两个小故事讲天津人说话哏儿的特点,一个是主持人王为念踩了一位天津人的脚,对方却说“师傅,这脚您还踩吗?不踩我可拿走了”。

另一个是天津人拿三个驾照去处理违章,结果发现得扣638分,后面的天津人调侃:“您这分数够考清华的了”。

然后裘英俊从捧哏于丹的博士学历和哲学教师身份找哏,从哲学角度讲否定之否定结果是肯定,但从北京人说话方式举例子讲否定之否定可能还是否定,所以哲学课本在这里应该加一个括号“否定之否定是肯定(北京人除外)”,这当然是一个小包袱。

垫话从哲学导入迷信和宗教的对比,顺利转入正活《偷斧子》。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裘英俊于丹对正活做了一些现代化的改编,主人公假和尚父子变成了贾旭明爸爸和贾旭明(本场演出贾旭明第一个上场,后面好几个演员都拿他砸挂),如果这段相声放在天津茶馆演,主角当然会换成另外一位现场观众比较熟悉的人,比如赵津生。

另一个改编是贾旭明爸爸在念经时唱的是《学猫叫》,等过两年这首口水歌不流行了肯定也会换成下一首当时流行的歌。

一共10分钟的正活裘英俊和于丹表演得都很出色,不疾不徐严丝合缝。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二、两个版本的对比

对比之下,裘英俊和于丹版本的《偷斧子》比郭德纲于谦版本的《偷斧子》显然更完整也更标准,铺垫到位,垫话和垫话之间以及垫话和正活之间都有逻辑性,中间改编的内容也很有时空特色和个人特色,比如那个关于哲学的小包袱,显然非常符合他们俩都是名牌大学高材生的身份,更别说于丹本身就是南开大学教哲学的教师。

相比之下,郭德纲于谦版本的《偷斧子》就比较零碎,铺垫不太到位,垫话和垫话之间以及垫话和正活之间的逻辑性就是于谦家族,中间改编的内容倒也是他们的特色,于谦家人,屎尿屁和网络段子。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从风格上看两个版本的差别更大,显然裘英俊于丹版本是文哏,郭德纲于谦版本则多少要低级趣味一些,尤其是垫话里于谦请班主任和班长一起“吃饭”的桥段以及于谦祖父和父亲在屋子里猛排气的段落,听着很尬。

当然,相声讲究把点开春,裘英俊于丹是在非遗相声大会现场,台下的观众多数都是相声老观众和相声爱好者,使传统活的话当然要追求规矩和瓷实。

郭德纲于谦表演的场合应该是德云社某次商演或相声专场,下面的观众多数都是德云女孩(从尖叫和起哄声音判断),她们可能相对来说更爱听一些薄皮馅大低级趣味的东西,老郭要是像裘英俊那么使活,现场效果可能不会太好。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就像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说的那样:“低级趣味的东西也会让我发笑”,有时候屎尿屁和荤段子显然在搞笑上更有效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相声角度用百分制给两段相声打分的话,裘英俊于丹版本《偷斧子》至少能拿到80分以上。如果让侯耀文给郭德纲于谦版本《偷斧子》打分,能打20分就不错了,如果让赵佩茹打分,估计就是赏一人俩耳刮子外加罚跪两小时。

但是,这并不代表郭德纲于谦的做法就不对,还是那句话,相声要把点开春,不是他们说不到裘英俊于丹的那个水平,而是他们为了迎合现场观众的喜好选择了走这种低级趣味的路线,把一段传统相声说得七零八碎一塌糊涂。

说白了,郭德纲于谦版本《偷斧子》就是钱袋决定脑袋的结果,赚钱嘛,不寒碜。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三、谁不懂相声

笔者曾把裘英俊于丹版《偷斧子》摘出来一个片段放到网上分享,也就是垫话里“否定之否定是肯定(北京人除外)”那段,但在评论区却发现有不少观众认为他们俩的相声没有意思 ,甚至都不叫相声,原因是不搞笑。

与之相反的是,网络上有很多人认为郭德纲于谦的那种说法才是真正的相声,他们俩才是传统相声的代表。

这个问题就奇了。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奇怪的地方是,现在很多关注相声行业的观众原来压根不懂相声。

真正的传统相声其实就是裘英俊于丹版本《偷斧子》那样的,其创作和表演的重心是将相声说成一个“玩意儿”,意思是能够多次欣赏多次玩味儿的作品,其效果不一定是“山崩地裂”,但其内容编排精巧非常经得起咂摸。

比如那个北京人说话“否定之否定还是否定”,素材来自于生活,细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平时没准儿还会留意一下,之后还能给朋友、同事和孩子当笑话或生活经验去讲。这就是传统相声的魅力,可以传承上百年。

典型如侯宝林的《空城计》、《三棒鼓》,郭荣启的《打牌论》等作品,笔者都听几十遍了,隔一段时间还喜欢听。这和一些传唱几十年的经典歌曲以及看了无数遍的经典影视剧都是同一个道理。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郭德纲于谦版本《偷斧子》属于典型的快餐风格,而且还是那种格调档次都不高的廉价快餐,一听一过哈哈一乐,啥也剩不下,段子内部没有逻辑,几乎每次演出都不一样,不仅无法传承下去,而且你也没法给同事、朋友和孩子去讲这段相声,毕竟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是要注意个人形象和影响的。

郭德纲于谦那个版本《偷斧子》严格来说都不应该叫相声,只是借用了《偷斧子》的题目,在29分钟里勉强保留3分多钟的正活,然后把于谦家族、网络段子和屎尿屁掺在一起形成一个笑话集锦罢了。

因此,有些观众喜欢郭德纲于谦廉价快餐风格的作品当然没有问题,王大少爷还吃路边摊呢,但是如果你把这种廉价快餐风格的搞笑段子集锦说成是真正的相声,还代表了传统相声,还给相声老祖宗看坟,那还真就是你不懂相声了。

裘英俊于丹版《偷斧子》才是传统相声的本来样子,如果你觉得那个作品不搞笑不是相声,只能证明你距离一个真正的相声观众还有不少距离,你喜欢的东西也不是相声。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裘英俊于丹版《偷斧子》才是传统相声的本来样子,如果你觉得那个作品不搞笑不是相声,只能证明你距离一个真正的相声观众还有不少距离,你喜欢的东西恐怕也不是相声。

《笑坛点将录》之《“行者”刘宝瑞》(连载十四)

刘宝瑞(1915——1968年),早年师从崇寿峰学说相声,崇死后改拜在张寿臣门下,赐艺名“刘立棠”。是张寿臣众多门徒中最年长者(但按拜师顺序则排在常宝堃后)。先后在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还把相声艺术带到了香港。解放后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录制了大量相声作品,有“单口大王”的美誉,1968年被迫害致死(关于刘的死因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有的说是胃穿孔而死,至今是一段疑案)。

刘宝瑞是相声界少有的全才,无论是单口、对口、群口、捧哏、逗哏、腻缝样样皆能,而且都有较高的水平。虽然这都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但毕竟每个人的天赋条件不同,能做到样样皆精的还真不多。比如马三立和侯宝林都是相声大师,他们两个人逗哏的水平在相声界屈指可数,但其他方面和逗哏的水平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二位都不擅长说单口(马三立晚年所说的大部分都是“单口笑话”,至于单口相声,我只听过一段《打油诗》,虽然有他自己的特点,但终究不能和逗哏相比;侯宝林是否有单口的录音还是个疑问)、捧哏的水平也一般(马、侯都有捧哏的录音存世,我听过马三立给赵佩如捧的《相面》,侯宝林给郭启儒捧的《天文学》,给郭全宝捧的《捉放曹》、给常宝华捧的《昨天》、给张世芳捧的《黄金台》。两相比较,窃以为马三立捧哏比侯宝林要高明。因为按相声而言,捧哏的演员必须要做到“不碍事”,马三立捧哏虽然话不多,但都能严丝合缝,恰到好处,而侯宝林捧哏则有时“抢”,捧的不太到位,甚至有时候给人的感觉还是他在逗哏,只不过位置不同而已)。而刘宝瑞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这还是很难得的。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刘宝瑞与侯宝林表演新相声

刘宝瑞的天赋条件并不好,嗓音非常奇特,被人称为“阴阳嗓”,这本不利于他的艺术发展,但他能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使这种嗓子称为他的招牌。现在很多不熟悉相声的人都对刘宝瑞的声音非常感兴趣,很多演员也把模仿刘宝瑞的声音作为吸引观众的一个卖点,这就如同单田芳的“沙哑嗓”则火遍全国一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刘宝瑞的相声吸收了很多南方滑稽戏的长处,做到“声容并茂”。 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他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在台上他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温,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有一次寇庚儒先生模仿刘宝瑞先生的口风表演了一段相声常用的《定场诗》【西江月】“远瞧忽忽悠悠”,他先按普通的说法来了一遍,再按刘先生的路子表演,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可见刘先生的艺术魅力了(再说一句题外话,这段【西江月】是很多演员表演单口相声之前惯用的定场诗,但有很多演员说的都不太正确,【西江月】的句式是“六六七六”,有很多人随意损益。大家听听张寿臣说这段定场诗就知道规范的说法是什么样的了)。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刘宝瑞先生

我觉得要给刘宝瑞先生的相声打一个分数的话,单口可以打到90分,捧哏可以打到85分左右,逗哏可以打到70分(按刘先生而言,他的捧哏确实比逗哏水平高),他给侯宝林、郭全宝、马季等多位演员捧哏,都能根据逗哏演员的特点进行辅佐,绝没有千人一面的弊病,大家可以听听他给侯宝林捧的《讲帝号》、给郭全宝捧的《当行论》(这段的“底”演员在配合上小有纰漏,但仍然是一段精品中的精品)、给马季捧的《找堂会》(个人认为这是马季表演的最好的一段传统相声),就可以发现其中不同的特点了。

刘宝瑞跟他的师父张寿臣都以表演单口相声著称,薛宝琨教授曾经说过刘宝瑞跟张寿臣的区别,张寿臣擅长表演市井人情类的节目(比如《偷斧子》、《小淘气》等等),而刘宝瑞另辟蹊径,擅长表演那种历史传奇题材的节目(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汤》、《连升三级》),即使是和师父共有的段子,他也在细节上有所丰富(比如《化蜡扦》中“分家”一段)。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刘宝瑞表演《珍珠翡翠白玉汤》

最后再说说刘先生的不足,因为他的单口特别多,又有“单口大王”的美誉,所以咱们把单口相声单独拿出来说说。

刘宝瑞诚然是一代相声巨匠,但他的单口也小有不足。跟张寿臣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总说刘先生已经达到了绚烂,而没有达到张先生那种平淡的境界。听张先生晚年的录音,就好像听一个老先生在你耳边侃侃而谈一样(大凡听名家晚年的节目都有这种亲近的感觉),而刘先生离这个标准还差一些;另外他有些单口有“虎头蛇尾”的弊病,结尾不甚理想,比如《知县见巡抚》、《书迷打砂锅》都有这个问题。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表演《金刚腿》

再说说刘先生的对口相声,我觉得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虽然他是留下音响资料最多的相声演员(有人为刘先生没有留下录像资料而可惜,其实他虽然没有留下相声的录像,但1955年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还参加了电影《游园惊梦》的拍摄,总算是留下了一点珍贵的影像),但他也表演过许多“应时应景”的短命的作品(其实曲艺当然是应该跟上形式了,比如马三立的《买猴》、侯宝林的《夜行记》、郭荣启的《当好营业员》都是那时的新节目,但都成为了永世的经典)所以关键,到现在有些都成为“废品”了(所以我总说刘先生的精品率高、废品率也高),当然这也在于节目质量的高下,罪不完全在演员身上。第二就是刘先生逗哏的有些节目过于“炫耀”他的“阴阳嗓”,让观众听了不是很舒服,比如《韩青天》就有这个问题。其实刘先生的嗓音远没有这么奇特。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最后咱们再说说模仿刘宝瑞嗓音的后学者,我个人认为作为模仿秀无可厚非,但像殷文硕、寇庚儒这样刘宝瑞的徒弟,在台上演员也刻意去模仿他的嗓音,就很不应该了(赵心敏学马三立就没有学他的嗓子,但听众一听就知道这是在学马三立,这才是正路)。王文林表演的《崇祯测字》就没有刻意去模仿他的嗓音,只是去学他的口风,观众听了也很舒服,可见未必非要“声容并茂”不可。

推荐曲目:

单口部分:

《连升三级》:我个人认为这是最能代表刘宝瑞特点的一段相声(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一是内容的历史传奇性,二是刘先生这段的表演真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结构严谨,表演细腻生动。

《假行家》:这可以说是刘宝瑞的市井民俗类的代表作,结构非常严谨,矛盾冲突也很巧妙,笑料也足(单口相声的结构必须严谨,才能吸引观众)。

《化蜡扦》:这是刘宝瑞表演的篇幅较大的单口相声,作者是阎德山。这段的特点就是表演的非常平稳(我觉得说单口必须“坐的住”尺寸才行,对口相声却得“催着”尺寸演才好),尤其有许多“正剧”的部分,完全靠演员的表演去吸引观众,见功夫。

《学徒》:这个段子情节很生动,笑料也很充足,单口相声能演的这么火爆确实不容易。

《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是刘宝瑞的代表作,集中体现出了刘宝瑞的艺术特色,典型的历史传奇类作品。

刘宝瑞相声偷斧子 看完郭德纲和裘英俊不同版本《偷斧子》,发现有些人不懂相声

刘宝瑞参演电影《游园惊梦》

对口相声(包括群口):

《画扇面》:这是相声《琴棋书画》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个小段,但刘宝瑞表演的很能吸引人,是一段不错的对口相声。

《批聊斋》:刘宝瑞在中央广播说唱团跟郭全宝(于俊波的徒弟)合作的机会很多,互为捧逗。这是刘逗郭捧的一个节目,篇幅不长但表演的却很严谨,是他们合作的精品。

《做大褂》:这是刘宝瑞给郭全宝捧哏的一段节目,郭全宝逗的很平稳,刘宝瑞捧的也很恰当。这段的作者是天津的“相声怪才”刘奎珍,所以好的相声不在于篇幅长,而在于作品结构的严谨和配合的默契。

《卖马》: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央广播说唱团挖掘整理上演的一个传统节目,来源于过去的“滑稽二黄”,侯宝林、刘宝瑞、高凤山表演,这段相声的价值就相当于马、赵、郭的《扒马褂》一样,刘宝瑞的话虽然不多,但却始终在情理之中。

《金刚腿》:这是刘宝瑞、郭全宝、马季表演的一个传统节目,也是这段相声的经典范本了。

注:“行者”含义有二,一个是说他的技艺全面,样样都行,另一个是刘宝瑞的“腿长”,过去很多地方(甚至到过香港),这也算是“行”者了(未完待续)。

相关问答

郭德纲的单口相声达到刘宝瑞水平没有?

刘宝瑞和郭德纲。都是单口相声的大师级人物,只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个人认为郭德纲的单口相声水平和刘宝瑞不分伯仲。提起刘宝瑞,因为时间过去太久,可能很多人...

相声大师前20排名?

1、TOP1:马三立,马三立大师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1、...

相声泰斗排名?

1、TOP1:马三立,马三立大师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1、...

德云社现在已经是公司,为什么还要搞师徒制?

公司制和师徒制并行,是德云社的创举,也是保障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利器。德云社之所以能成为相声历史上最大的团体,同时也是商业化最成功的相声社团之一,其中一...

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相声向前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有哪些?

既然是有关历史的问题,咱就按时间线来捋,在重要性上,也没法排出个一二三来。首先当然是朱绍文有人说为什么不是张三禄?张三禄那时候相声只是个雏形儿,连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