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连升三级》(刘宝瑞版)
这是一个不能不听的段子。首先说这是唯一一段被收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相声作品,可见它的重要性了,所以我认为它是单口相声的代表。 抛开刘先生细腻的口风和特有的风格不言,我们光从这个故事本身来看就足以能和世界级的短篇小说相提并论了!它构造了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但从逻辑上看,它又是天衣无缝,事情的发展都是情理之中的,而且毫不牵强,十分自然。再有便是大师的驾驭这个作品的能力非比寻常了,在短短的25分40秒的时间里,把整个故事说的惟妙惟肖,人物活灵活现,而且语言也符合人物特点,如:魏忠贤的权倾朝野,那种不可一世的狂妄“猴儿崽子,真横啊!黑更半夜的,你撞什么丧啊?”;张好古这个稀里糊涂的纨绔子弟“你管呐!我从山东来,到这赶考,考场关了你这不耽误了我中前三名嘛!”;考官那种阿谀奉承的势利小人劲儿“他(张好古)不是不来看咱们吗?走!咱们瞧瞧他去!”等等,这样的语言真是把人物刻画的太鲜明了。 最后我想说,这段相声一定要听刘宝瑞版的,其他都不行。
(刘宝瑞)
二 《八扇屏》(赵振铎赵世忠版)
这也是小孩儿学相声开蒙就得会的段子,基本上只要正规学过相声的都会这段儿,而且现在还存有大量的名家录音,都是这段,只不过贯口背的不一样罢了。我知道的就有:刘宝瑞、苏文茂、常宝华、侯长喜、李金斗、赵伟洲等多人的录音、录像资料,但其中最好的我认为还是“二赵”的这一版,不信就在网上做个投票,看谁的《八扇屏》最好,不用说肯定是“二赵”,我并不是人云亦云,这实在是众望所归啊!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最爱刘宝瑞,但就这个段子而言,我还是要投赵振铎一票,因为我觉得赵先生最后的那段《莽撞人》实在是太完美啦,真是百听不厌啊。首先说,赵振铎的声音就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说相声的全算上,要讲嗓音的先天条件来说,谁的也比不了赵振铎,他的嗓音是最适合说相声的,但唱则未必好。嗓子好的人未必唱得好。但,相声毕竟是以说为主。当然,至于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张寿臣、甚至是声音与赵振铎最为相似的高英培等等名家,他们的嗓音也很有特点啊!但有特点并不等于嗓音好。刘宝瑞是阴阳嗓,说白了就是声音有点像太监,并且伴有轻微的结巴;马三立吐字不清,说话罗嗦;李伯祥小的时候是大舌头;侯宝林唱倒是嗓子好,但他的嗓子用来说话就很一般了;张寿臣北京口音太重,重到让外地人听不清楚的地步了,而且吐字也不老清楚;高英培嗓门太炸;常宝堃和王长友都是公鸭嗓;魏文亮有点娘娘腔等等诸多毛病,但,这些艺术家恰恰是把自己的毛病转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而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均成为一流的相声演员,成就均不比赵振铎差,有几位还成为了高出所有同行的相声大师。话又说回来,声音先天好,说相声就好吗?那么,罗京、赵忠祥、陈铎、王刚、杨洪基,甚至刚死不久的帕瓦罗蒂等等这些人就能说好相声?这显然是不行的。马三爷说过“相声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赵振铎在说相声的里面,长相是最好的,先生是回族,长脸儿、卷头发、高鼻梁、大眼睛,按现在的话说,真是帅呆了!所以赵振铎天生就是说相声的胚子。说多了也没用,好不好,您自己听。
(赵振铎赵世忠)
三 《改行》(侯宝林 郭启儒版)
侯宝林,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列举一百位中华文化名人,当中要有一位相声界的名人,那么只会是侯宝林,不会是别的什么人。侯先生在相声界的位置就等同于梅兰芳在京剧界的位置,两人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分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侯先生一生说过200多段相声,代表作品也有几十段,但大师真正满意的只有七段,《改行》、《关公战秦琼》、《夜行记》、《三棒鼓》、《戏剧杂谈》、《醉酒》和《橡皮膏》等。我最喜欢的则是《改行》,它是一段柳活儿,就是以唱为主的段子。 这个作品最早叫《八大改行》,是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钟子良(相声名家陈涌泉的外祖父)先生的代表作,一共写了十几位不同艺术门类的艺人,因为断国孝改行的这么一个故事,这肯定也是根据当年的史实改编的。然而,侯先生却把它改成了《改行》和《卖包子》两个节目,也算是姊妹篇了,每段又只说三个人改行,短小精悍,不像原来的那样繁杂。《改行》真正得以广为流传,这和侯先生是分不开的。侯老学唱在相声界绝对是第一,无人能及。而,在这个作品里,侯老又学了5段唱(少了《长坂坡》里的八句唱),有刘宝全卖粥、龚云甫卖菜、金少山卖西瓜和两段本来的货声,其中卖菜的货声和刘宝全卖粥又成了众人学唱的范本,可见影响力之大!
(侯宝林)
四 《黄鹤楼》(马三立 王凤山版)
马氏相声里,传统相声的数量是很多的,而且均被相声迷们津津乐道。我发现,马老的传统相声每个段子的时间都差不多,基本都在30分钟左右,如《白事会》29分钟、《文章会》30分钟、《天王庙》31分钟、《开粥场》30分钟、《卖挂票》30分钟、《卖五器》30分钟、《拴娃娃》28分钟、《吃元宵》30分钟、《拉洋片》25分钟、《黄鹤楼》31分钟等等,这也说明了大师对相声的控制能力是相当了得的。很多马氏相声迷都会列举很多名段作为他们的最爱,《买猴》、《开粥场》、《白事会》、《夸住宅》、《卖挂票》、《相面》等等,这些段子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也很喜欢这些作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黄鹤楼》。 其实《黄鹤楼》版本众多,罗荣寿、魏文华、赵振铎、于宝林、侯长喜等名家都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影音资料。我最早听到的就是马三爷的这版,但说实话第一次听没什么印象,也没多少兴趣,听不出味儿来。《黄鹤楼》则不同,至少我在听过三四遍以后,仍然觉得一般而已,直到后来,才逐渐的发现,这个段子其实是非比寻常的一个作品,马老精心刻画的人物“马搅官儿”是其他版本的《黄鹤楼》所不能比的。
(马三立)
五 《夸讲究》(李伯祥 杜国芝版)
唐诗里有大李杜(李白 杜甫),有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戏剧文学里也有李杜(李贾 杜十娘)。其实相声界也有一对李杜,那就是李伯祥和杜国芝! 这个段子又叫《怯讲究》,后来在解放后的相声改进小组里又改名叫《自找罪受》。那会儿,有不少老段子都改了新名儿,叫“旧瓶装新酒”,如《菜单子》改为《维生素》,《地理图》改为《两条路线》,《洋药方》改为《思想改造》,《文章会》改为《贾博士》等等。 《夸讲究》这个作品是张寿老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说的是一些有钱人为讲究而铺张浪费不计后果,最后终于“吃错了药”,死了。然后,便是出殡,继续“继承老爷子生前遗志——讲究”,底和马三立的《白事会》一样,是抬着棺材绕一圈又抬回家了,“没找着坟地”。我之所以喜欢这个作品,有如下两个原因: 1.比起马志明来,我更喜欢老李的贯口。虽然李先生也有很多贯口精品,如《大戏魔》、《报菜名》、《文章会》、《地理图》等等录音录像,但是听着都不太过瘾,因为贯口都没有这段多。听这段《夸讲究》,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特别舒服。可以让你充分了解李先生的贯口特点。侯耀文一般是不怎么夸讲哪个相声同行的,这也有点艺高人胆大的意思。也难怪,头上就有一位登峰造极的爹,他还能佩服其他人吗?但,侯耀文不止在一段相声中提到李伯祥的大名,而且都是非常敬重,如《自不量力》和《口吐莲花》。虽然,他是李伯祥的代拉师弟,可能有师弟夸师哥的虚假成分,但也确实能说明李先生的艺术造诣是很高的。人家可是赵佩茹大师的顶门大弟子啊。 2.就段子内容而言,里面及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是让我受益很深的。说实话,这段相声并不怎么可乐,就说从头至尾一点没笑过,也不过分。但,底蕴则不是那些《反七口》、《翻四辈》等能比的,当然,我也不是说那些就不好,伦理哏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李伯祥)
六 《卖布头》(阎笑儒 尹寿山版)
这是一个学唱类的段子,一开始是学各种货声儿(做买卖的吆喝声),之后又学几种估衣的吆喝,最后是大段儿的吆喝布头,很吃功夫。同时,这又是一段按相声话说是“臭了街(比喻人人都会)”的段子,上演率是最高的,但尽管如此,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个节目,难度之大,比《八扇屏》、《大保镖》《文章会》等等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听过的传统相声里,《卖布头》是我听过版本最多的一段,我知道的就有:侯宝林、于宝林、李润杰、罗荣寿、孙少林、常宝霆、郭荣起、马季、王世臣、寇庚杰、阎笑儒等等,十几个版本。 马老对这段相声有过这样的评价“全国说《卖布头》说的最好的,刘化民第一,阎笑儒第二,侯宝林第三!”很遗憾,我没能听到刘化民的这个段子,在我听过的这十几版《卖布头》中,我认为最好的就是阎笑儒的了。
(阎笑儒)
七 《绕口令》(郭荣起 张振圻版)
这种段子在相声里称为“倒口活儿”,或者又叫“怯口活儿”。怯相声在传统相声里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据说有三十余段。如我们熟悉的《找堂会》、《怯大鼓》、《怯洗澡》、《交租子》、《怯拉车》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系列的作品。 绕口令本身只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而已。郭先生说这几段绕口令肯定是滚瓜烂熟的,但,舞台上却要假装说着费劲,说不上来,还得穿插包袱儿,包袱儿还不是随便弄的,而是精心设计的。每次听,都觉得郭先生是真说不上来,真费劲儿,丝毫看不出表演的痕迹,这里边的功夫可就大了去啦! 郭先生的倒口,口音又正又自然,不像有的演员,倒口功底不深,说上几句还听不出来,说多了就露馅儿了。可这个段子是由头至尾全是变口音的,没点儿真功夫能行吗!再加上张振圻的量活,这段相声真可谓是天衣无缝啊,是一段传统相声里的经典之作。
(郭荣起)
八 《师傅经》 (于宝华 冯宝华版)
这是一段很不常演的段子,如果没有德云社,可能听过这个段子的人就更少了!但我却对这个段子情有独钟,而且是于宝林先生这一版! 在传统曲目里,有一类专门揭露旧时江湖生意、骗术的段子。最能代表这类节目的是《大相面》,还有:《算卦》、《生意经》、《口吐莲花》、《当行论》、《道法无边》等等。于冯二位是一对老搭挡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一起合作,在九十年代,二位又在天津录制了十几段传统相声精品,其中就有这段《师傅经》,这也才得以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作品的原貌,欣赏到老二位珠联壁合的表演。 特别要说的是在这个段子的最后,二位学“业余和尚”念“师傅经”的那一段,真是精彩之极。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同时也不要忘记于宝林,冯宝华二位老先生,毕竟他们是相声的历史长河里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啊!
九 《粥挑子》(郭全宝 郭启儒版)这又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精品了。这一类反应旧社会相声艺人苦中作乐的段子是很多的,这也体现了旧时相声艺人的乐观心态。这种自我调侃,也是一种无奈和尴尬,但这正体现了做艺人荣辱不惊的生活态度!如:《财迷回家》、《揭瓦》、《醋点灯》、《粥挑子》、《梦中婚》等等。在听这些段子的时候,笑声的背后,也隐隐有一丝凄凉的味道。 此外,这个段子的细节也是特别出彩的,而且二位郭爷的合作也天衣无缝,率真自然,这也说明老先生的功力深厚至极。
(郭全宝)
十 《训徒》(高德明 王长友 王世臣版)
十段精品中怎么也得有一段群活儿吧!这个段子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相声里有单双,还有群口,最富盛名的是《扒马褂》。同时,传统相声里还有一类争议最大的节目,称之为“伦理哏”,就是拿父子找便宜或拿对方老家儿找乐为笑料的作品,而且还很多,等等。而《训徒》正是这二者的结合,它又是伦理哏又是群活,所以有很大的代表性! 这类伦理哏我个人倒觉得没什么问题,一个成人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这类作品无非就是逗观众一乐而已,我想观众笑完之后也不会受到其任何负面的影响,这就够了。再说,这类相声是“小孩儿哏”,主要是训练捧逗演员之间的配合与默契程度,也算是一种基本功吧。但,我觉得也不要每个段子里都加些伦理的东西,这样的话,相声就真的无艺术价值可谈啦,相声还是应该需要品位的。王长友,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因为嗓音属于“云遮月”,素有“相声麒麟童”的美称。我听过一种说法,北京相声界有两位“相声仓库”,其中一位就是王长友,另一位是刘宝瑞。王世臣,说起这位“小迷糊”来,那真是不得了,早期的录音作品中就《焦赞打严嵩》一段,就无人能比,还有《失街亭》、《学四省》、《钓鱼》等,均是录音珍品!
(王长友)
现在的相声市场总有人给乱分类,什么主流相声和非主流相声,什么体制内相声和体制外相声之类,其实这些分法都有点居心叵测。
往大了说,相声按照风格和内容可以分为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从观众角度看,相声可以分为好听的相声和不好听的相声,如果较真的话还可以分为合法的相声和不合法的相声。
在笔者看来,相声历史上传统相声的代表有侯宝林、马三立等人,现代相声的代表则有姜昆唐杰忠,牛群冯巩等组合,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的则是马季和侯耀文。而在现代相声中登峰造极的组合则是牛群冯巩。
牛群冯巩组合几乎垄断了整个九十年代,在他们搭档的十年黄金时期,他们是相声行业的代表和翘楚。他们俩的相声讽刺辛辣、紧跟潮流、贴近生活,是现代相声的典范,很多段子如今听来不仅可乐甚至还很有借鉴意义。笔者选出牛群冯巩脍炙人口的十段相声回顾一下。
1、 无所适从
1990年春晚上牛群冯巩说的一个讽刺小段,针对的是当年各种滥发的保健鸡汤杂志,其实回过头看看,这段29年前的相声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因为那些各种保健鸡汤文现在都转战自媒体和公众号了。经典台词:要想青春永常在,请买冯巩牌热得快!
2、 办晚会
1992年春晚的《办晚会》,讽刺的是当时流行的各种奇葩走穴和赞助商,赞助商为了出名不惜将各种不合适的东西塞到晚会上。这段相声要是拖后十年恐怕都不能过审,因为十年后的春晚也被各种赞助商绑架了,各种小品中的乱七八糟的植入不一而足。而现在的综艺节目更是过分,一场演出不植入个几十次广告都不行,去年的《相声有新人》里的各种植入让笔者都对那个白酒品牌产生了厌烦心理。
3、 拍卖
那一年由于跳水女皇高敏的一次拍卖金牌新闻,拍卖这个新鲜字眼在全国被人熟知。牛群冯巩的拍卖流程虽然没有人家那种“第一次,第二次”的紧迫感,但整场相声的效果极好,和台下的互动也很搞笑,唯一的遗憾就是施拉普纳没有再续辉煌,感觉他俩算是给施大爷弄了个flag。
4、 点子公司
可能由于头一年的《拍卖》很成功,加上当年点子大王何阳一度风靡全国,因此牛群冯巩再次紧跟时代潮流推出《点子公司》。这个段子重在一个新颖,而且几个点子还都挺靠谱,比如生日蛋糕用阿拉伯数字,BB机支持自编音乐后来用在手机上了。唯一一个没能实现的是糯米纸做配料袋,但牛群那句“牛师傅”方便面确实非常应景,因为那年的方便面广告太火了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冯巩和牛群分开以后的作品也经常揉进去流行元素和网络语言,但感觉始终没有牛群运用的巧妙和自然。
5、 明天会更好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牛群冯巩的相声作品有所起伏,比如《最差先生》就有点咯吱人的感觉,《两个人的世界》则像是简单的逗贫。1996年春晚的《明天会更好》则是一个完全顺应时代潮流和贴近生活的相声。在这段相声里他们对社会上出现的整容和打假进行了反映,同时也照顾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而且这段相声用两个人对比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子母哏的魅力。
经典台词“冯,迪特力施和牛本五十六”
6、 坐享其成
这段相声在舞台上拉进了一个洋车,这个做法也遭到了马季的批评,这段相声结构也并不是很好,但由于各种小包袱的运用让效果颇佳。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段并没有经过精巧设计的相声,和后来冯巩和郭冬临那个背皇上出宫的小品类似。但牛群冯巩用他们炉火纯青的配合和包袱运用让这段相声反而成了那几年春晚他们的经典之作。
7、 两个弄潮儿
这个段子在创意上其实和王谦祥李增瑞的《换包装》如出一辙,不过让牛群冯巩改编之后说的节奏加快效果更为火爆。你要说这段子是洒狗血也行,不过这属于高级的洒狗血,几分钟的小段包袱密集效果突出,声光电各种元素运用纯熟,堪称恶搞型相声的典范。
8、有话坐着说
这也是一段改编的相声,属于荒诞和恶搞的类型。节奏明快,结构清晰,佳句不断,也算是他们的一个经典代表作,而倪萍最后时刻的加入则让这个相声的底变得特别厚实和意外,应该说这是牛群冯巩巅峰期水平的表现。
经典台词“你那五,我这六 。你埋伏,我暴露。你没事偷着乐,我天天公开哭。你站直了别趴下,我躺下就不起来。你狂吻俄罗斯,我啃死西班牙!”
9,我错了
这是一段在网络上流传很少的段子,但水平极高,作者里赫然还有冯小刚的名字,而且是第一作者。这个段子不仅讽刺辛辣,金句频出,而且形式非常新颖,全篇没有任何垫话直接切入正题。整个段子没有什么铺垫和高潮,而是全程高潮迭起,是一段讽刺类相声的佳作。
10,小偷公司
这是一段被誉为牛群冯巩最具代表性的讽刺相声,这段相声的作者也是一位以辛辣讽刺著称的相声作者梁左。本段相声用小偷的视角大胆讽刺了官僚主义,应该说比牛群李立山的《巧立名目》更为新颖也更为巧妙,这段相声堪称讽刺相声的代表作之一。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牛群冯巩的相声里没有贯口,没有太平歌词,也没有柳活儿,更没有荤活和臭活,但他们就是九十年代中国相声界的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相声同样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传统相声能做到马三立、侯宝林那个境界就是经典,现代相声能做到牛群冯巩这样同样是经典,现代相声和传统相声并不矛盾,电视相声和小剧场相声也不是天敌,相声说到底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
不用心去攒好作品,整天把心思放在什么主流非主流,体制内体制外的纠结上,这样没有意义,相声最后还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相关问答
说学逗唱别人都是偏一门,郭德纲却门门精通。还有就是郭德纲尊重传统。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有人说郭德纲人品不好。其实说实话,除了说小孩那回做的不咋滴,其它...
相声大师李德钖原创的相声《报菜名》共有204道菜,后来在传承中有删减或增加,分为“大报”跟“小报”,“大报”版本不超过300道菜。报菜名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相声...
郭德纲,相声演员,1973年生于天津,北京德云社相声大会的创办者。自幼酷爱民间艺术。8岁投身艺坛,曾受到多位相声名家的指点、传授。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2...
相声小曲是啥东西?相声是相声,小曲是小曲!像探清水河、照花台、送情郎等等都是小曲,和相声不沾边!并不是德云社相声演员演唱它们就是相声,这些小曲都有许多...相...
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界的著名演员,他的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众多传统和创新相声。要列出郭德纲所有的相声名称是一项相当庞大的任务,因为他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
相声这门艺术来自梨园,一说汉代东方朔亲手创立了相声。而梨园自古就有古训,“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凡事都要有个度,无论是什么时间,国难都不是可以随意玩...
传统相声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相声。尽管相声诞生在清末民初,也就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却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欢声笑语。在诞生之初就是市井文化、江湖行业,除了...
传统相声的入门段子通常包括“对口段子”和“单口相声”。对口段子是指两人配合默契,互相对答,展现相声的幽默之处。单口相声则是一人独白,通过语言表达来吐槽...
答:风吹水面层层浪是出自经典的传统相声《八扇屏》。《八扇屏》这段相声就是由风吹水面层层浪,这个对子的上联如何对下联展开等的。答:风吹水面层层浪是出自...
相声按演员人数分可分为:●单口相声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多注重笑料。●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