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你看过《百家讲坛》吗?
你还在看《百家讲坛》吗??
你有多久没看《百家讲坛》了???
五年前,有媒体报道《百家讲坛》风光不再,收视率直线下降,即将被淘汰。《百家讲坛》系列书籍的起印量,已经从巅峰时期的百万册,下滑到两三万册,签售现场冷冷清清,没有昔日火爆的场面,恍若隔世。该消息传出后,随即便有《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反驳,大意是收视率的确下降了,但没有沦落到被淘汰的地步,现在的《百家讲坛》更加注重节目的严肃性,噱头比以前少了很多。
作为一个主讲历史的栏目,它的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一段历史。就像人生一样,有出生、有成熟、有衰老也有死亡。从目前这个时间点回首《百家讲坛》的历史,最光辉、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十到十五年前。在这个阶段,诞生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的《汉武帝》、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纪连海的《正说和珅》、蒙曼的《武则天》等等。
在当时,这些节目引起了很大反响,每次播出,都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为了争夺主讲人的图书版权,各家出版社尽心尽力,你争我夺,因为销量是有保障的。2007年《南方都市报》报道:"《品三国(上)》出版一个月卖了100万册,《品三国(下)》十天之内就卖了120万册"。央视《新闻会客厅》栏目邀请中华书局总编辑做客时,也报道:"当天这本谈论语的书《于丹<论语>心得》在9个小时之内签售了10200本,3个月的时间,这本传统文化书籍销售量已达到258万册,显然这本传统文化书籍没有让中华书局失望。"在一般观众眼里,易中天是"学术超男",于丹是"学术超女",他们就像娱乐圈的明星一样,拥有众多男女粉丝,每次图书签售会都异常的火爆,人们争相购买他们书籍,排很长的队,只为了一个签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周杰伦、林俊杰来了。
早年的低谷
当时《百家讲坛》为什么会火呢?既有节目的原因,也有观众的原因。我们先说节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见这样一句话:"人都是逼出来的"。假如公司没有破产,老王现在还是一个普通司机,不会当上大老板;假如老公没有去世,李姐也不会奋发图强,成为富豪……这个句式用在《百家讲坛》身上也不为过:假如当年没有遇到危机,也不一定会有后来的《百家讲坛》了。
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栏目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了。第一期上课的老师可谓大名鼎鼎,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他讲授的内容是《美与物理学》。这种级别的专家学者在电视上给老百姓传授知识,他的权威性、专业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知识更不用说,99.99%的人,在物理方面不可能比他更渊博。次日,也就是7月10日,上课的老师是丁肇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授课内容是《实验物理与物理学前沿》。在之后的一段时间,《百家讲坛》节目的嘉宾基本上都是高水平,比如霍金、叶嘉莹、周汝昌、李政道、韩启德等;选题比较广泛,数学、生物、艺术、物理、历史,几乎都有涵盖。从表面上看,这档节目非常不错,观众可以直接听到大师的课,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快便诞生了——收视率。
高处不胜寒,曲高则和寡,越是阳春白雪的东西,感兴趣的人、可以接受的人就越少。虽然《百家讲坛》的老师水平都很高,内容质量也不错,但题材对大多数人没有吸引力,且需要一定程度的基础知识才能听懂。老百姓看电视,主要目的是娱乐身心,轻松自我,节目内容越不要动脑筋越好,有几个观众会放着综艺节目、电视剧不看,选择听杨振宁大师的课呢?所以一两年下来,《百家讲坛》收视惨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2002年,央视开始实施《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让栏目组成员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如果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长期处于末尾,就要被淘汰。该制度实施后,《音乐厅》、《外语教学》等节目已经消失,《读书时间》、《百家讲坛》等节目被警告。任凭团队怎样努力,收视率就是提不上去,留给他们的时间真心不多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巅峰的钥匙
2004年,不少观众发现,科教频道有位上了年纪的老师正在讲清史,从努尔哈赤一直讲到宣统皇帝,平均每位皇帝讲1-3集。当时清宫剧正在荧屏上热播,什么《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等等,由于演员技艺高超,情节设计得扣人心弦,广大观众看的如痴如醉,拍手叫好,但也有一个很迷惑的问题:电视剧里的内容都是真的吗?历史上的康熙,真的喜欢深入民间,打抱不平?历史上的和珅,真的像王刚演的那样,与刘墉斗来斗去,最后用三尺白绫结束了生命?阎崇年老师的《清十二帝疑案》为大家解读了许多问题,使观众们知道,原来正史上的清代帝王,与电视剧里的有很大区别。即便他们标榜自己是正剧,与史实仍然有很远的距离。
《清十二帝疑案》是百家讲坛的一个转折点,许多忠实观众对该栏目的关注,就是从这个题材开始的。《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清十二帝疑案》就是第一坛。之后几年,《百家讲坛》陆续推出了许多经典节目,使栏目彻底走向了巅峰,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与杨振宁、霍金等人主讲的课程相比,阎崇年、易中天与他们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是选题更加考虑观众的兴趣。清宫剧泛滥,人们对剧情深信不疑,以为电视上演的就是历史,这时,产生想要了解正史的需求,《清十二帝疑案》的播出,排解了人们心里的疑问。当时提倡和谐社会,于丹《论语心得》从心灵的角度出发,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减少苦恼,获得内心的快乐,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都是结合热点的表现,古为今用。
在历史领域内部,也有热门话题与冷门话题之分。秦汉时代: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何进被杀到孙皓投降,喜欢的人比较多,《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就是解读这段历史;唐宋时期;从杨广登基到安史之乱,从宋太祖到宋太宗,从徽宗继位到高宗内禅,知名度比较大,产生的作品有蒙曼的《大隋风云》、《武则天》、《红妆时代》、《唐玄宗》,王立群的《宋太祖》、《宋太宗》,还有《两宋风云》;元明清时期:就是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从朱元璋到朱瞻基,从万历到乾隆,从道光到宣统,典型节目有毛佩奇的《明十七帝疑案》、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喻大华的《道光与鸦片战争》等。
这些历史阶段是比较热门的,人物知名,事件知名,感兴趣的观众多,需求比较旺盛。尤其是三国时期,几百年来,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而家喻户晓,但人们普遍的认知停留在罗贯中的小说里,对于《三国志》的阅读要少许多。当易中天告诉观众周瑜"气量甚大",蒋干没有盗过书,诸葛亮没有搞过"空城计"时,产生的轰动是很大的,因为固有的认知被挑战了。同样是易中天主讲的作品,《百家争鸣》系列影响力就远不如《品三国》,因为观众对诸子百家的兴趣十分有限。
其次,讲课的内容、风格要与大多数观众契合。最早的两三年,《百家讲坛》栏目的受众主要是中老年知识分子,非常小众,只有他们,才会对李政道、杨振宁的课产生浓厚兴趣。中国大学1999年开始扩招,2003、2004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就几十万、一百多万,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八九百万,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读过大学,甚至连高中都没上过,大师的高端课程,一般本科生未必能听懂,更不要说本科以下的了。为此,《百家讲坛》对受众群体进行了调整,定位在初中水平,不管是哪个大学来的教授,讲的内容必须让初中生可以听懂。因此,专业词汇减少了,通俗化的语言变多了。
如何提升观众的兴趣呢?多讲故事、多设置悬念,以悬念开头,用故事解答,再以悬念结尾,观众不但可以听下去,还会对明天的内容充满期待。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出身之谜,妙玉身世之谜,林黛玉沉湖之谜,用一个一个的谜团,使观众舍不得换台,一不小心就看到了结尾;明朝为什么会灭亡?清朝为什么能取而代之?阎崇年用三个"分"、三个"合"进行概括,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回答了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顺治死亡之谜等众多有意思的话题。
风格上,幽默风趣比较讨人喜欢,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电视是一种休闲活动,是在工作之余做的,幽默的语言能够起到娱乐的效用。这一点,易中天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经典语录非常多,比如:"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曹操从中央到地方,又从地方到中央,给朝廷写了无数的建议,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通过节目,观众既学到了知识,解答了心里的疑难,又可以哈哈一笑,对节目的满意度自然更高了。
《百家讲坛》曾经的火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电脑普及率不高,手机上网还是个新事物,人们想要学习历史,要么购买纸质书籍,要么看电视。在纸质书籍中,通俗读物比较少,专家学者的书籍往往学术性较强,若不是很有兴趣,读起来会枯燥、乏味。《百家讲坛》根据受众的特点,自我革新,填补了观众对这个领域的需求所以场场爆满,收视率居高不下。但是,外部环境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百家讲坛》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巅峰。
进入2010年代,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学习历史的途径越来越多,更加方便快捷,只要手机在手,随时都可以看书、看视频。《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的出版,以及自媒体时代后,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历史学者在网上发布相关文章,充实了读物数量。观众不一定要通过《百家讲坛》,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录制,热门的历史人物、历史时期都已经有人讲过了,曹操、王阳明等题材甚至被讲了好几遍,选题越来越狭窄,新推出的内容,观众很难有特别感兴趣的。节目的形式也一成不变,一张桌子、一位主讲人,十几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看久了容易审美疲劳,像《中国诗词大会》、《开讲啦》这些新出的文化节目,互动性较强,有主持人、有观众,选手之间你争我夺,背诵诗词,煞是好看。最后,《百家讲坛》部分学者讲授的内容饱受质疑,无法得到认可。最典型的是于丹,在签售活动上,有人身穿"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的T恤表达不满,历史学家朱维铮曾评价于丹"不知《论语》为何物"、"没有一处心得是于丹自己的",梁宏达更是说她喜欢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辞藻华丽却无实质作用。
作者高成,一个热爱历史的孤寡“老人”,喜欢创新,擅长搞怪。今日头条ID:麦园居士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2017年,一本名为《品三国》的书在北京开展签售仪式,上万名的读者从签售地北京西单大厦大厅,一直蜿蜒排到了大厦大楼后面的小胡同尾巴处,长长的队伍导致整条大街的交通彻底瘫痪。
有市民急着出行,受不了,报警了。经过警察的疏导,原本计划一整天的签售仪式,仅仅两个多小时就被迫中止了。抢不到签售书的读者难以接受,竟然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场面实在叫人感到震撼不已。
这本书就是《百家讲坛》的讲师易中天所著,签售也是他本人搞的。如此盛大恢宏的一幕,竟也不只是易中天的独特待遇,《百家讲坛》的其他讲师,比如纪连海,刘心武和阎崇年等,开签售会的时候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只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如今竟然凋零不堪,从当初的收视率前几名,一路跌出了央视节目的前20,仅仅维持最基本的收视率。由盛而衰不过20年时间,《百家讲坛》这一路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它风光不再的原因又有哪些?
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问世,伴随而生的一档节目就是《百家讲坛》。 当时国内观众对于这种节目还是很陌生的:一人,一桌,一书,一集四十来分钟,漫谈古今,洋洋洒洒,好不快活。
《百家讲坛》的最初定位就是宣传中国文化,不管是文学历史学,还是物理学,医学,应有尽有可谓包罗万象。
节目组花费重金,聘请了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首期《百家讲坛》的座上宾就是杨振宁,后来更是有比尔盖茨,霍金,等人物登场,对当时的其他节目来说,《百家讲坛》当真称得上来势汹汹。
依托高端的内容,《百家讲坛》很快站稳了脚跟,但是也遇到了一个问题。《百家讲坛》的内容太过高端,以至于频繁出现许多观众读不懂的专业性的学术论断。渐渐地,观众们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多关注一下今天又是哪个专家上场。
《百家讲坛》的小众性导致它高开低走,竟然有些无人问津的味道,明明一个新节目,却冷落的像是被时代抛弃了一样。 对此,《百家讲坛》也有些委屈,毕竟自己最初的定位就是专业性强,知识性强的学术讲坛。
2004年,《百家讲坛》走上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学者阎崇年。当时国内十分流行《康熙王朝》之类的清宫剧,阎崇年便尝试性地讲了一期努尔哈赤的千古疑案,没想到一下子爆火了,收视率十分高。
于是节目组再度找到阎崇年,希望他接着讲一些皇帝的秘史。虽然阎崇年是专攻努尔哈赤,曾经有过书籍《努尔哈赤传》,才有了如此效果,但是要说举一反三,倒也不难,于是阎崇年接着讲了其他的皇帝,一讲就是许多期。
阎崇年的《清12帝疑案》为即将进入危险期的《百家讲坛》平添了一股助力,将它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摘夺科教栏目的收视率之冠。
阎崇年也成了《百家讲坛》的功勋元老,在他之后,易中天等人接过棒子,继续开辟以中国古代历史秘事为核心的内容,吸引了大批观众。
只是20个年头过去了,不知从何时起,《百家讲坛》的风光不再了。
“你看《百家讲坛》吗?”
“你竟然不看《百家讲坛》?!”
“你知道《百家讲坛》吗?”
“还记得《百家讲坛》吗?”
似乎这档节目已经成了一种回忆,一段历史。
但是你上网一搜,它仍在更新,内容依然是一些历史类的,才恍过神,原来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逐渐忽略掉它了。到底是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能把一个人记忆中十分深刻的东西,悄无声息地冲刷掉?
《百家讲坛》的衰颓,是内因与外因的共同结果。
内因之一:内容缺乏创新,已经落后于时代,却尚未做出改变。 流水不腐,只有时常更新迭代,才能保持自我的活力,始终跟得上社会的节奏,否则就会逐渐被甩开,直至被抛弃。
2001年《百家讲坛》初亮相时就是一人一桌,一件事情侃侃而谈。这在当时算是十分特别的,很有吸引力和新鲜感,但是20年过去了,《百家讲坛》依然是那样,导致观众有些审美疲劳了。
你说,《百家讲坛》没有试过创新吗?有的,但是效果微弱,收益很小。这么多年里,《百家讲坛》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换一些内容,换一些题材,让观众试试新口味。
可是问题就在于,其他的领域早就有了更好的选择。现在不比20年前那样,娱乐节目匮乏,如今各种综艺节目争奇斗艳,哪一个不比《百家讲坛》的半瓶醋精彩?
《百家讲坛》推出新口味,不仅新观众觉得吃着腻,老客户也不买账,反而不如守成不变,起码落个保底。但是一直缺乏变动,其结果必然是慢性死亡,《百家讲坛》也着急,却没有办法。
历史上统共那么些人物,翻来覆去讲了个遍,再讲就是一些陌生的人物了。 观众最初会喜欢《百家讲坛》,就是因为它讲的人物虽然是大家不熟悉的,却至少听过,有这么一个“接近性”。
后来,《百家讲坛》还想了一个法子:让讲师增添一些趣味性。由于节目本身十分简单,内容生动与否全看讲师,因此节目组有意让讲师们在讲述时开些玩笑,活跃一下气氛。
但是这也导致节目过于娱乐化,失去了历史节目该有的严谨性。一些讲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夸大其词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因此惹怒了爱好历史的观众,认为这是不尊重的体现。
内因之二,讲师水平良莠不齐,引发巨大争议。 《百家讲坛》最初的招牌就是“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造一座桥梁,让专家为百姓服务”。起初请来的也都是名人大师,非常具有权威性。
但是自从转型讲述国学之后,讲师们也换了一批。2006年,《百家讲坛》上来一位女讲师于丹,她讲述的论语和庄子等石破天惊,一举赢得观众的赞赏,短短一年时间就被誉为“国学大师”。
但是有了一系列光环和成就之后,于丹没有保持谦逊的态度,反而趁着机会傲起来了。2012年,北京大学举办昆曲表演,许多年近古稀的老艺术家登台表演之后,于丹居然也上台了。
这让学生们很是奇怪,好端端的文艺演出,她来做什么?原来于丹也是耐不住,想“讲几句”。当时她化着浓妆,穿着与现场氛围格格不入的服装,一登台就有人喊“下去!下去!”
但是于丹还是开口讲话,言语之间十分傲慢,有种“你们听我讲话是你们的福气”的感觉。最终无法忍受的学生们生生把于丹轰下台,也导致她从此跌落神坛。
于丹犯的错误就在于,她的水平还没有高到胜任“国学大师”这个称号,此前王国维,钱钟书,刘师培等人的称号也是“国学大师”,实话实说,于丹可以和他们并列吗?
若是保持谦逊的心态,继续学习研究,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倒也罢了。偏偏得了称号就急着秀,要变现成一呼百应的名声和大把的钱,才招惹了人们的反感。
当然若说仅仅是这两项原因,还不足以让《百家讲坛》完全丧失竞争力。 许多外因也让它无能为力,就像生病还可以医治,衰老却无法避免,更不可能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历史规律给改变。
《百家讲坛》衰退的外因之一:互联网时代,用户们更倾向于碎片化信息。 当下,各种短视频软件十分火爆,几乎到了全民使用的地步。
短视频以多内容一目了然,短时间,即时性为主。在这些软件上,我们也能看见不少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视频,它们中不少都十分受欢迎,有的历史博主粉丝比现在的《百家讲坛》还多。
这些视频与《百家讲坛》的视频有什么不一样?首先就在一个时间,短视频平台一个讲述视频最多几分钟 。一个人物讲两三期就过去了,十分凝练浓缩。视频再融合一些比较有趣的“梗”,配上生动的图片,观赏体验更好。
相比之下,《百家讲坛》仍然是端坐讲台,一集数十分钟,虽然更加透彻,鞭辟入里,但是对现在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没有必要。
总的来说,《百家讲坛》的衰退,是因为用户看此类视频的目的变了。从前大家是抱着求知为主,娱乐为次的态度去看的,现如今成了娱乐为主,甚至只要娱乐,看个热闹也就过了。
除了这些短视频,用户们日常接触的公众号,话题链接等,都是些浅薄的碎片化信息,一边接收一边遗忘。 再加上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忙,早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心思和精力,去花费一两个小时看一期《百家讲坛》。
这种变化到底是好是坏,还很难说,但是它已经直接导致了《百家讲坛》之类的慢节奏视频的冷清。
外因之二:观众相对文化素质提高,《百家讲坛》的“高端性”大大削弱。
这20年里,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整体素质往上迈了一个台阶。许多原本一知半解的事情,也逐渐清晰,曾经容易因为无知被带动,感染,如今也冷静,理性了许多。
根据传播学学者统计,在互联网时代,人每天要接触的信息比以往增加了数倍甚至数十倍,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丰富了很多。为提升个人文化素质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
比如说,从前我想了解一下某位历史人物,原本得知《百家讲坛》周四会讲他,于是我就守在电视机前日盼夜盼等着它播出。
但是现在我可以之间打开手机去搜索他,不管是哪个平台都有详细的文章和视频。提前看了视频,我可能就不会再去看《百家讲坛》了,即便是看,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专注。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以前看过一个博主讲某位历史人物,非常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今天看《百家讲坛》,碰巧也讲的那个人物。但是有关他的事情我已经提前了解,再在《百家讲坛》看也不过是找找有没有新东西,绝不会像以前那样如痴如醉。
观众水平提高,其实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但是对《百家讲坛》来说,就是雪上加霜,让它的处境更为尴尬:浅显的内容,观众早就知道了;深奥的内容,观众懒得去知道。
外因之三:信息单向输出,缺乏互动性。 《百家讲坛》既然是“讲坛”,就属于以往箭靶式的信息传输,在这个过程里,观众只能充当那个靶子,却不能及时做出反馈和评价。
视频的互动形式一般有点赞,评论,弹幕,私信,电话等。其中前三者是互联网环境中最频繁使用的,也是任何一个视频官方都十分重视的。许多平台的热门推送算法,都把这几项列入权重。
通过弹幕,可以营造众人共赏的氛围,即时讨论,解惑;评论可以与官方进行直接公开地交流,不断吸取经验,进行改进。当下许多博主甚至喜欢搞评论区投票来决定下期视频做什么,既保证满足观众的胃口,也为博主选题提供思路。
但是《百家讲坛》本身受制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这几项互动的自由开展,导致新观众黏性很低,看了一期感兴趣的就走了。
外因之四:同类竞品增多,竞争压力大。
从前《百家讲坛》是一家独大的,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各有千秋,《百家讲坛》就是主打历史,无可替代。但是20年里,北京电视台推出了《档案》,中国教育电视台打造了《国史演义》等等,许多历史类节目登上舞台,广受欢迎,挤占了《百家讲坛》的空间。
后来更是有《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历史向的文艺节目横空出世,以新颖的形式,老少皆宜的内容“霸屏”,让《百家讲坛》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收视率一再下滑。
不过归根到底,这是传统电视节目的内斗。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百家讲坛》的日子更难熬了。 自媒体凭借着平台优势,简单流畅的剪辑,有趣的内容,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迅速瓜分了流量市场。
外因之五:国学热退潮。 不得不承认,《百家讲坛》能够一炮走红,与当时国学热的大环境有着密切联系。21世纪初,“国学”方兴未艾,随处可见一些国学讲堂,国学讲师,许多家长更是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国学班,十分痴迷。
诚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必须予以弘扬和发展。但是渐渐地,人们意识到,社会上许多所谓的“国学班”“国学大师”其实不过是披着一层外表赚钱的商业模式而已。
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上的“国学班”,其实不过是穿着一身汉服,在半古不古的屋子里,被不读四书五经,不知五韵六义老师强迫着背些艰难晦涩的书。
揭穿了这种“国学”的真面目,社会自然兴起了抵制之风。
连带着,人们对“国学大师”“国学讲座”也失去了好感和兴趣,甚至有一次,《百家讲坛》的元老阎崇年,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激愤的年轻人打了好大一巴掌!
这名年轻人名叫黄海清,是一名汉文化爱好者。他对阎崇年有关清朝满汉民族关系的一些说法颇为不满。
一次,阎崇年在签售会上为新书签名,黄海清借购书签字为名义接近阎崇年,原本只想提几个问题,但他一看到阎崇年,血气上涌,竟然直接一记掌掴打在阎崇年脸上。
不管为何,动手打人总归是不对的,即便有意见之争,也最好以辩论的形式解决。何况阎崇年当时已经75岁,这一巴掌打下去,险些遭不住。
如今千帆竞渡,百花齐放,对于《百家讲坛》这一老牌节目,我们还是要给予更多的尊重。 它是一个时代的回忆,历经20年,《百家讲坛》虽然如今声势大不如前,但也仍在继续,仍然有一批真正喜欢它的人。
只是世事无常,时代总是在进步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百家讲坛》在它兴盛的这些年里,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任务,为一代人提供了许多的知识和欢乐。
1,《百家讲坛》 央视网
2,阎崇年:我们应当敬畏历史 中国青年报
3,《百家讲坛》收视冷落:被指形式10多年未变 中国新闻网
相关问答
一、阎崇年阎崇年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
谢邀,非常荣幸,回答你的问题,我是暴下饭娱乐,专注娱乐圈小事儿。各花入个眼,每个人喜欢看的综艺节目类型不一样,我分享一下我个人比较喜欢但是停播的综艺...各...
要是不补课,好像缺了点什么。那为什么不让学校补课,学生、家长的负担会更重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1.经济压力。既然补课是一种习惯,那么关键就看在哪补...孩...
童子确实被虎牙直播“A”类,按照虎牙的管理条例“A类”确实是永久封禁。但是最近虎牙有几天A类主播过几天都复出了。所以呢童子还是有机会复出的。下面我来讲下...
听书还有另一好处,幼时在村口大榕树下,听村里老秀才讲三国,故事是赵云救啊斗吧。竟然几十年都忘不了。而听书的人,许多还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居然也听得津津...
形成慢性的,对很多药都有耐药性了,没有治彻底,经常反复发作,这几天看了白家讲坛,是专门讲中医如何治伤寒的,不知你们医院有没有中医治肠伤寒的方子
陈果层说过: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看不起别人,这是一种本能,知道吗?在他看不起米的那一刻,他是快乐的,那你也算做了慈善!我要说:有些人他就有这种本能...我说一...
我来回答我是农村刘二胖。我觉得孩子不愿意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放假时间长了提不起兴趣,还处在懒散的状态。不管对于谁来说,长时间的休息都会变得懒散,...
法律咨询沈阳供暖报停为什么不给开通损害赔偿遭遇法律难题?点击为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咨询共有2位律师解答得交费用或申请开通a白雪律师得交费用或申请开通刘治成...
传说大禹和涂山氏在新婚后第四天,就接到了舜帝的命令,带人出去管理洪水。大禹这一去就是十三年,中心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新婚后,便离别新婚妻子涂山...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