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的那几年,人们似乎没在广播电台收听到相声节目,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那么来自旧社会的相声是否还能继续说下去?
当时间来到1955年,大家惊喜地听到了侯宝林的相声,不过在内容上与过去有着很大不同,后来,毛主席还点名要听侯宝林的相声。
进入“除夕记忆”的侯宝林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来越多的人会在除夕夜家庭团圆,收音机也是陪伴大家的主要物件。
1950年2月16日的除夕夜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都是难以忘怀的,这是属于新中国的第一个除夕夜,当晚的广播电台除了歌颂中苏友好等广播演说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秧歌剧,名为“解放翻身过新年”。
此时,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声音还没有从广播中传出,他在思考着一些重要问题。
因为在前一年的夏天,他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台上的周总理讲述了与国内形势有关的报告;之后,他还参加了《社会发展史》
《戏曲的前途》等多场专题讲座。
秋天,他首次为毛主席与朱德表演了相声艺术,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所有艺术界的人都明白,此时国内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对应的也有思想方面的转变,毛主席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那么在新的时代,艺术就需要不断创新。
老舍等人也参与其中,协助侯宝林创作了新相声《婚姻与迷信》、《二房东》等。
此后,侯宝林还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在此期间还写下了唯一一段儿童相声《大中进步了》,只是,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听到侯宝林的声音。
一直到1955年,局势再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侯宝林在春节期间加入了中央广播说唱团。
为了配合与推广普通话,那年的《普通话与方言》令人印象深刻,而《卖包子》、《交租子》等经典相声曲目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创作的,侯宝林个人的名声越来越大,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春节大联欢》几乎被称为是新中国最早的“春晚”,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这年的“除夕主力”依旧是那一台收音机,主持人还被称为“报告员”。
人们就这么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来自侯宝林的《夜行记》,这成为了很多人印象中的经典记忆。
与此同时,侯宝林本人的人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艺术家也需要伯乐来赏识。
毛主席并非艺术收藏家,可他却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不错的艺术鉴赏家,他对于艺术也有一种很特殊的理解,并在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与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
当年,他还在中南海怀仁堂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谈话,并对文化艺术规律有精辟的论述:艺术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这样的论述,也是毛主席几十年来对艺术的切身感受与思考。
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率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问了中国,毛主席亲自前往首都机场迎接。
在确定文艺招待曲目时,相关成员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有人认为要有京剧,有人认为要有昆曲, 毛主席则说:“一定要有《林冲夜奔》。”
果不其然,这首《林冲夜奔》让伏罗希洛夫对中国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也能印证毛主席的艺术眼光。
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家都进入过中南海演出,侯宝林也来过。
侯宝林早在北京刚解放时就开始在原美国驻华使馆的位置表演相声,毛主席与其他领导干部也会来听,他们通常坐在第三排的中间位置。还有一次,毛主席是听说侯宝林要登台演出后,才专门去了东交民巷的北京市委机关礼堂;后来当他听了《婚姻与迷信》这个段子后,当即表示:侯宝林真是个天才,是个语言研究家。
其余的时间,侯宝林也经常去中南海春藕斋,利用舞会的间歇时间给首长表演相声,侯宝林给毛主席说的相声高达150段,其中有50多段是在民间从来没说过的。
每次在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也会和演员握手,全国人民都对毛主席充满感情,侯宝林每次都会找准时机和毛主席握手,这在他的心中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侯宝林的语言艺术,也彻底“征服”了大家。
毛主席听相声时会满脸笑容,而一旁的周总理除了大笑外还会捧哏,在表演《阴阳五行》相声时,座位上的周总理情不自禁地甩手,他的动作与台上捧哏的演员手势一致。
侯宝林也深知周总理的文化造诣,还说:“周总理是最好的观众,他每次都会听得很仔细,若是哪里演的不好都能听出来。”
在表演《关公战秦琼》的时候,毛主席听得很投入,还对侯宝林和郭启儒说:“再演一遍。”
很显然,这部剧引起了毛主席的一些联想。
马季则回忆过: “毛主席最喜欢听《拔牙》这个相声,还给毛主席演过五六次,他的秘书曾说过,我们不去的话,毛主席就会让人放这个段子听。”
而这部相声的主题内容是揭秘江湖医生骗人伎俩的,这样能说明:毛主席比较喜欢听言之有物讽刺类相声,而不是一味歌颂的声音。
而这位相声大师,一生中也有很多令人回味的瞬间。
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1964年10月,已经47岁的侯宝林跟随中央广播说唱团前往北京市密云县的村落参与劳动,当时的他身穿一件褪色的军棉衣,旁人根本无法看出他就是名扬全国的相声艺术大师。
住宿时,侯宝林与刘宝瑞在一个房间内休息,侯宝林偶尔还会帮助房东刘保元挑扁担。
本来侯宝林就到了年过半百的年纪,经过两个月的劳动,他便能挑满满两桶水了,他心里的滋味也是美滋滋的。
房东的大孙子还不满周岁,侯宝林就经常抱着小朋友逗玩;若是小朋友尿了,那么侯宝林还会赶紧去烘烤尿布和棉裤,即便满屋子都是尿骚味,他也不会嫌弃。
这样一来,房东很不好意思,赶忙去抱孩子。
侯宝林却说:“没有关系,谁家孩子都是这样的。”
每次从北京过来,侯宝林还会给孩子带上玩具和食物,房东都没见过这些稀罕物件,而侯宝林则赶紧说:“没事,这会生活好了,孩子们都享福了。”
当他看到房东还用土坯搭炉子后,觉得这又费煤又不暖和,于是就自己花钱买了一个铁炉子。
过了一阵,房东的大儿子又生病了,需要去医院做个大手术,费用达到了100元之多。
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一个农民每天的收入大概只有几毛钱,100元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确实也是个天文数字。
侯宝林发现了房东的窘境,立即拿出了50元相助,可刘家怎么都不愿意收下这笔钱。
看到这种情况,侯宝林也非常着急地说:“那就算是我借给你的,治病要紧!”
到了这一刻,房东才终于把钱给收下了,后来房东的儿子治好了病,刘家马上就把自己家的猪全给卖了,拿了钱去找侯宝林。
看到这一幕,侯宝林也说:“咱们不都常说劳动人民是一家人吗?一家人就不要去说两家话了。”
实际上,侯宝林也算不上有钱,他的身体状况本就不好,总是会感冒发烧,可他却不愿意花钱买药,平日里就是熬点姜水喝喝,还要坚持去田地里劳动。
他从来不会以演员自居,在劳动的那段日子里,什么脏活累活他都会抢着去干。
大家也知道他的身份,当然想要听听相声。
所以每次休息的时候,都有农民过来提出想听听相声,侯宝林也几乎有求必应,马上起身唱唱,有时是带有腔调的戏曲,有时则是现编现想的,比如在菜地干活时,他就能把各种蔬菜名连起来,唱起来字正腔圆。
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干活,因为他时不时的话语总是能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
真正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的,侯宝林总是能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与自己的艺术作品相结合,这本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1965年5月,侯宝林就要动身返回北京了,村民们纷纷抢着宴请艺术团的同志们,侯宝林的多才多艺让大家十分崇拜,可那会大家的条件都不好,为了宴请艺术团的同志们,大家都纷纷拿出了粮票。
村民老徐还自掏腰包买了一只羊回来饲养,待到艺术团成员离开时拿出来,那天晚上他家里做了羊肉丸子,这件事使侯宝林非常感动。
侯宝林抵达北京后,每个月都会给过去的房东刘保元写信,邀请他们一家人早日来北京做客。
刘家的孩子去北京时,还带了家里自产的蜂蜜和锅贴白薯,侯宝林小心翼翼地捧着蜂蜜说:“下次再来的时候,就不要带这个了,拿点白薯干过来就可以了,我当糖含着,就想起你们了。”
后来刘家的孩子也会来北京,只要侯宝林听说了,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着他们去转转。
那些年,侯宝林的声望水涨船高,彻底成为了全国广大观众公认的相声大师和表演艺术家,他毕生都以“把笑声与欢乐带给人民”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给他带来了幽默的个性,也贯穿于他的生活。
1991年4月,侯宝林被确诊为胃癌,需要在北京协和医院实施全胃切除手术。
一位年轻的医生来到侯宝林的床边查看,侯宝林说:“小伙子,你猜猜我在这张床上想到了什么?”
年轻医生自然没有听懂,此时侯宝林却说:“昨天去做手术的时候,他们让我躺在一个狭小的床上,那床下面有轮子,我感觉就像在坐火车卧铺。”
医生忍着笑,没想到侯宝林接着说:“不过有不同,坐火车卧铺不用脱光衣服。”
这下,医生“噗呲噗呲”笑了出来。
亲朋好友前来医院探望,让侯宝林注意休息,一定能对抗病魔。
而侯宝林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倒好了,胃都割掉了,我看看胃癌还能长在哪?”
没想到,第二年侯宝林却再度因为肿瘤复发住进了医院,食管手术后由于进食困难,医生在他的食管内放置了一根金属管子,这个过程伴随着撕心裂肺的手术和疼痛。
可他却幽默地说:“看来,以后我不能坐飞机了,身体里插了一条金属管子,海关肯定是不给通过的。”
1993年2月,侯宝林的生命已经来到了最后时刻,一向不主动让外人前来探望的侯宝林,第一次主动提出让众多弟子来到病榻旁。
弟子们泣不成声,纷纷安慰道:“您的病会好的,大家还想要听您的相声呢。”
此时,侯宝林挺直了虚弱的身子,微笑着和大家说:“上什么舞台呀,顶多再当一回布景,让你们站在旁边和我拍张照。”在那之后不久,侯宝林便离开了人世。
人们在录音机中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亲爱的听众,尊敬的观众,侯宝林将去了,去世了,恕抱不周,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而这,也是这位艺术大师最后的幽默。
自他和马季之后,总有人说“相声断代”,这或许是坊间对他最好的评价。
参考资料
侯宝林为毛泽东说相声 50多段民间未公开 凤凰网
广播里的春晚记忆:没有春晚的年月,除夕夜广播里播什么? 央广网
在新中国初期,社会变革之风席卷全国,传统文艺方式的审美概念被推陈出新。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相声演员,侯宝林,以他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成功崭露头角。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相声历史传承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农家出身的艺术家如何用幽默感动人心、深刻影响社会的感人篇章。
初入新中国时期,社会氛围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55年,一位名叫侯宝林的相声演员崭露头角,给这个时代注入了新的生机。他的相声风格独具创新,巧妙融合时事、生活和幽默,让人耳目一新。而毛主席对他的赏识更是为他的事业披上了光环。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除夕夜成为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聚在一起,通过广播收听,度过这个特殊的夜晚。1950年的除夕夜,广播电台播放了一出名为“解放翻身过新年”的秧歌剧。然而,侯宝林的相声作品如《夜行记》则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成为人们心中的除夕夜记忆。
侯宝林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新时代,随着政治、文化的变革,艺术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侯宝林不仅紧跟时代步伐,还积极融入国家政策,为普及普通话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作的经典相声曲目如《卖包子》、《交租子》也在这一时期问世,为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主席对文艺的关注是侯宝林事业的巨大推动力。在艺术上,毛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艺术创新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侯宝林多次在中南海为毛主席和其他领导演出,与他们分享幽默和快乐。毛主席的独特的艺术鉴赏力,使得侯宝林的相声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侯宝林并非局限于舞台光环。在1964年,他参与劳动队伍,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他的真实、朴素的一面让人印象深刻,他在农村的劳动生活成为当地村民的美好记忆。与他相处的人都被他的幽默所打动,即便是面对疾病,他也总是能化解周围的忧愁。
1991年,侯宝林被诊断患有胃癌,这场病魔成为他艺术生涯的最大考验。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依然保持着幽默,通过轻松的谈话化解周围的忧愁。他的最后一段幽默,也成为他人生的精彩收官。
侯宝林的相声作品中,《拔牙》、《夜行记》等多个经典段子被广为传颂。他的相声作品不仅带给人们欢笑,更通过深刻的讽刺展示社会百态。他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都是后来相声演员学习的榜样,成为中国相声历史上的传世之作。
自侯宝林与马季之后,相声界时有人说“相声断代”。然而,侯宝林的艺术遗产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人,更成为中国相声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成为中国相声黄金时代的杰出代表。
侯宝林,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艺术之旅,他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洞察力,打破了相声的传统界限,为中国相声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是一个相声演员,更是一位用幽默为人们传递快乐、温暖人心的伟大艺术家。侯宝林,他的笑声永远在我们心中回荡,成为中国相声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相关问答
我喜欢听相声,最开始的听的相声是牛群和冯巩的相声,这俩搭档真是绝配,段子也好包袱也好,表情动作语言都非常到位。到后来接触到郭德纲的相声才是我真正入迷...
看了这么多年相声大家都能轻松说出许多大师的名字但是相声到底是什么您真的知道吗相声概述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以说,学,逗,唱为形式。中国相声有三...
2013年春晚看了郭德纲于谦的相声开始知晓德云社的,后来慢慢的喜欢上了德云社,因为它是真真正正在发展推广中国的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到后来的曹云金何云伟也登...
相声演员李伟健的师傅是刘洪沂。刘洪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承相声大师王世臣先生,郭德纲的启蒙老师之一!1、李伟建,1969年11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首先允许我笑一会,你问题里图片在哪找的?还有吗?哈哈哈!我以一个德云社十四年的老观众来讲一下自己的感受吧。当年在解放后,侯宝林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