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古今多少事,笑谈在书场。
在评书领域,单田芳德艺双馨,当之无愧。
单老一生勤奋多产,评书等身,年过古稀仍然争分夺秒的工作。
每当录新书时,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写稿、背书,勤奋程度为后辈楷模。
先生近日羽化飞升,容颜不再,但妙音长留。
据不完全统计,在单老每半年推出一部新书的情况下,一生大概录制评书近120部,
共计15000余集。
粗略计算,如果连续播出,可播放30年之久,真正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今以时间为序,列出单老80余部主要作品,供大家检阅参考。
1.封神演义全140回
电视版180回
广播版125回
明代魔神小说,演述商末政治纷乱与武王伐商故事,“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的宿命观点,是《封神演义》一书的支架,斩将封神,强调神权皇权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其瑰丽无比的奇诞气象和气势磅礴的神话韵味,几千年来难有匹敌。
2.三国演义
广播版86回:只是三国的片段。从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到刘备入川。但没有官渡大战等重要情节,刘备入川也是用3回带过而已。所以事实上只到三气周瑜而已。
电视版125回:比85回版略长些,说到六出祁山。但同85回版大同小异。单老说的还是比较有生气动听。
3.刘伶传奇
《刘伶传奇》该书由著名评书演播大师单田芳担纲。该评书以中国酒文化为线索,反映了晋代社会生活的历史长卷。全80回电视版 100回讲史袍带类40, 77
4.《英雄走国》两晋公案侠义类
5.隋唐演义(正续集) 全216回讲史袍带类
6. 新隋唐演义 全150回 电台版。
7.《瓦岗英雄》 单田芳 王樵
8.《程咬金》60回讲史袍带类
9.《宫门挂玉带》20回有中原农民版讲史袍带类
10.《罗通扫北》讲史袍带类
11.大唐惊雷100回 讲史袍带类。
12.《说唐后传》
13. 《风尘三侠》 80回公案侠义类 又名《侠侣情仇》
14. 花木兰 70回讲史袍带类
15. 《薛家将》 全180回讲史袍带类
16. 《薛仁贵征西》讲史袍带类 单田芳等 中原农民版 1986/05/
17.《薛丁山征西》150回讲史袍带类
18.《薛刚反唐》320回讲史袍带类
19. 《宏碧缘》60回公案侠义类电视版 120回(90回)
20.《乱世魔王》讲史袍带类
21.《深宫惊变》50回讲史袍带类,唐朝安史之乱宫廷斗争及太平公主等三女乱唐的故事。
22.《安史之乱》40回讲史袍带类
23.《十三太保》五代讲史袍带类 三、三侠五义系列:
24.《包公案》150回公案侠义类黄河文艺版
25. 三侠五义 全180回公案侠义类
26. 《五鼠闹东京》 40回公案侠义类
27. 《大破冲霄楼》72回公案侠义类
28. 《七杰小五义》 80回 公案侠义类书黑龙江人民版 1987/04/
29. 白眉大侠 内蒙古人民版 1988/08/ 公案侠义类
30.《白眉大侠》之龙虎风云会 320回全,鸿达版公案侠义类 四、大宋三大家将系列
31.《杨家将》讲史袍带类
32.《呼家将》讲史袍带类 小段《呼延庆打擂》
33. 《水浒全传》360回
34.《武松传》89回公案侠义类
35. 水浒外传120回公案侠义类
36.《洛阳豪客》公案侠义类
37.《说岳》讲史袍带类
38. 《杨幺传》30回讲史袍带类
39. 说岳后传全130回
40. 铁伞怪侠 全160回公案侠义类 五、《明英烈》系列
41. 明英烈:162回是26-28分钟/回 32K的80年代版本
42. 《大明英烈传》黄河文艺版 180回
43. 大明演义312回《大明演义》是由《明英烈》(1-115)、《大明英烈》(116-226共111回)、《燕王扫北》(227-312共86回)三部书剪接而成的。
44. 洪武剑侠图100回
45. 《燕王扫北》 111回讲史袍带类中原农民版 1987/04/
46. 燕王剑侠 全60回公案侠义类内蒙古人民版 1987/05/
47. 《永乐剑侠》公案侠义类30回燕王剑侠续集
48.《大明风流谱》公案侠义类中国文联版 1988/06/
49.《大明五杰》公案侠义类单田芳 许杰 作家版 1989/02/
50. 明末遗恨65回讲史袍带类
51. 话说台湾 150回讲史袍带类
52. 三侠剑 400回有公案侠义类 内蒙古少儿版 《续三侠剑》北方文艺版 1988/03/ 续三侠剑》北方文艺版 1988/12/
53. 连环套 全120回公案侠义类内蒙古人民版 1986/08/
54. 童林传 300回有 公案侠义类
55. 清官于成龙100回电视版 120回33-4,40公案侠义类
56. 施公案 又名清官册200回公案侠义类 七、百年风云系列
57. 《百年风云》 群众版 1999/01/ 200回 讲史袍带类有前两部
58.虎门销烟50回
59. 林则徐56回讲史袍带类
60. 太平天国116回讲史袍带类
61. 天京血泪讲史袍带类,是《百年风云》的一部分。
62. 曾国藩 讲史袍带类电视版200回
63.《左宗棠》 讲史袍带类 《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
64. 清末风云录讲史袍带类,170回
65.《义和团》讲史袍带类,是《清末风云录》的一部分。
66.辛亥风云录187回 讲史袍带类
67.廊坊大捷80回
68. 《民国英烈》150回(172回)v讲史袍带类
69. 《十二金钱镖》60回公案侠义类
70. 《栾蒲包和丰泽园》 200回鸿达版,全讲史袍带类
71. 龙争虎斗丰泽园100回栾蒲包和丰泽园续集) 讲史袍带类
72。乱世枭雄485回讲史袍带类
73. 千古功臣张学良 96回
74.少帅春秋讲史袍带类
75. 大河风流100回
76.《辽沈战役》30回单田芳_田连元_叶景林_张洁兰_ 合说
77.《二战风云录》、革命评书系列
78. 《新儿女英雄传》改编自《新儿女英雄传》(孔厥 袁静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79. 《破晓记》37回改编自《破晓记》(李晓明著 作家出版社1965)
80. 平原枪声 40回电视版60回 改编自《平原枪声》(李晓明 韩安庆著 作家出版社1959) 十、当代纪实及综合系列
81. 《巨骗内幕》
82.《江洋大盗缉捕纪实》
83.《九七大案》 60回《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
84.《一颗铜钮扣》
85. 根本利益 27回
86.书评雅典 15回单老为雅典奥运会作的每日点评。
87. 古今奇案 60回缺下部公案侠义类 改编自马建石《中国奇案大观》。
88.《西游记(上部)》: 100回 神怪类
最后,介绍一部很重要的书就是《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这是单老的自传,书中讲述了一个天才说书人的坎坷经历和精彩人生。
从排斥评书,到不得不接受,到一举成名的经历,
鲜活的画面,真实的细节,看后然人掩卷沉思。
让你了解评书泰斗是怎样炼成的。
特别推荐!!!
有出版的纸质书,也有单老评书版。
以上便是单老的主要作品,当然不是全部。
希望给广大书迷朋友一点点的帮助,喜欢收藏
单田芳评书安史之乱(50回版)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
族问题
从五胡乱华开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时期,河北仍然是汉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杂居,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叫做“河北胡化”。
在史书中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许叔冀、吉温、张万顷、孙孝哲、曹将军、徐归道、独孤问俗、张休、张通晤等11人,只有孙孝哲和曹将军是少数民族。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过程中和称帝时所重用的主要是汉人。《旧唐书·安禄山传》载:“十一月,反于范阳……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而高尚、严庄“专居(安禄山)左右以画筹”。(注:《安禄山事迹》卷中。)在这五个关键人物中,只有孙孝哲是少数民族。安禄山称帝时,大燕政权的左相达奚珣、右相张通儒、中书侍郎高尚、御史大夫严庄,前者为鲜卑人,后三人均为汉人。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称帝时的宰相周挚也是汉人。除了上述几个核心或关键人物外,在安史政权中担任过重要角色的一些人物几乎全是汉人。如安史政权的宰相陈希烈、平冽、张垍,尚书敬荣,中书令王伷和张均,全是汉人。
在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主要有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归仁、毕思琛、周万顷、安晓、李钦溱、李立节、李庭伟、张孝忠、王武俊、申子贡、荣先钦、阿史那承庆、范秀严、阿史那从礼。这些将领中只有张孝忠(奚)、王武俊(契丹)、阿史那承庆(突厥)和阿史那从礼(突厥)是少数民族。其他如安守忠、安俊雄、安晓疑为安禄山的同一种族人。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多数还是汉人。
至德二载(757)一月,史思明从博陵,蔡希德从太行,高秀岩从大同,牛廷玠从范阳,共率兵10万人围攻太原,这四路将领中只有史思明为胡人;在乾元年(758)十月安庆绪分三军营救卫州时,崔乾佑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亲领中军,只有安庆绪为胡人;上元元年(760),史思明准备实施全面进攻计划时,“遣其将田承嗣将兵五千徇淮西,王同芝将兵三千人徇陈,许敬江将二千人徇兖、郓,薛鄂将五千人徇曹州”。(注:《资治通鉴》卷221,上元元年十一月。)》。这四路将领全是汉人。
安禄山起兵后,令贾循留守范阳,吕知诲守平卢,高秀岩守大同,以后每攻占一地,大都派汉族将领镇守该地。如令安忠志(奚)领精兵驻扎土门,张献诚(张守珪之子)守博陵,李钦凑守井陉口,李庭望守陈留,武令珣守荥阳,张万顷为河南尹,崔乾佑守陕郡,张通儒之弟张通晤负责睢阳,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有的记载为田乾真为京兆尹),安守忠镇关中,牛廷玠屯安阳,安太清守怀州,周挚、许叔冀屯福昌,史朝义守冀州,令狐璋戍滑州。这些为安、史镇守要地的官员中,除了安忠志和安禄山、史思明之子是胡人外,其余大都是汉人。
安禄山手下有数千将领,《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安禄山在天宝十三年曾一次上奏将其属下2500人任命为将领,原因是这些人讨伐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少数民族,这些人功劳很多,因此这2500人很可能大多是汉人。这2500将领,没有证据说其中是胡人多。至于安禄山手下数千将领,也没有证据说是胡人多。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只是让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32人代汉将,只是换了安禄山手下数千将领的32人,对安禄山手下将领的胡汉比例几乎没有影响。
内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的一支部队。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754年,安禄山奉命入长安,玄宗由是更信任安禄山《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尝谓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答曰:“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又言“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就如李泌所说:“假如当初封赏给安禄山的不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官,而是给他百里之国,也就不会谋反了。”遗憾的是,玄宗不听高力士的言论、加之玄宗义子汉人名将王忠嗣忤逆于他。如此玄宗更崇信安禄山。王忠嗣因此出局,唐朝也就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藩镇崛起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外重内轻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从贞观年间开始,任用将领里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都是因为忠诚效力而获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当上将,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还有余权可以节制下属。先天、开元年间,大臣中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而升为宰相的。李林甫担心儒臣因筹划方略而得战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绝这一条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劝说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富强,而夷狄还有没被剿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官为将,他们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不如任用蕃将,他们生的雄健,哺养在马背上,成长在行阵中,天性骁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们而任用之,他们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灭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说法,因而让安思顺代替李林甫统领节度,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林甫看中了这些人都不是汉人,没有入朝当宰相的资格,因此之故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怀疑。
玄宗怠政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将相不和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战争过程
安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唐廷反击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因此他们二人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对郭、李良谋置之不理,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过去。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元帅拥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何脸面再见天子?且元帅没有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请元帅投降安禄山!”哥舒翰不从,火拔归仁就把他的腿绑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顺从的将领一起投降安禄山。
此战,是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
长安失陷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
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翰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翰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过一两个人,皇帝到勤政楼颁下制书说要亲征,众人都不信。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了大明宫。傍晚,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多赏赐钱财,从马厩里挑出九百匹马,外面都一无所知。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这一切后相当无奈,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退位的)
经过左藏,杨国忠想毁掉这些财宝不让贼兵得到,唐玄宗说:“贼兵得不到财宝就会搜刮百姓,不如把它们留给贼兵。”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
马嵬兵变
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睢阳之战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是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人南下,尹子奇为安庆绪手下之名将,率领大军扫荡河南,此时河南城镇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未陷(睢阳即今商丘县地内)。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因宁陵城小,难以抵强敌,故张巡率兵3000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6800余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张巡率领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战斗16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于是自己守城,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战斗筹划都出于张巡。两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
睢阳之战,张巡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苦撑了十个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而睢阳之战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屡败贼兵,无一败仗,杀伤贼兵十几万人,而敌首领也非无能之辈,这从尹子奇被张巡射瞎一目,而又因为壮其义、爱其才,欲要招降张巡,可见不一般了。睢阳之战,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兵几十万人被张巡所牵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安禄山被杀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却没能摸到。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邺城之战
唐至德二载(757)十月,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唐军遂收复洛阳城,并遣军攻占河内(今沁阳)等地,迫降安将严庄;陈留(治今开封)军民杀安将尹子奇归唐;唐将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东郡县。但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田承嗣自颍川(今河南许昌)、武令珣自南阳(今邓州),各率所部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安庆绪忌史思明势盛,于十二月遣使至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唐军围攻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九路兵马被狂风惊散溃败。郭子仪军溃退至河阳桥,李光弼整军返回太原,其余节度使各回本镇,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并李嗣业部会攻卫州(今河南卫辉),以弓弩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克卫州,诛杀叛将安庆和;旋又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击败安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
史思明率兵13万自范阳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光远夺占魏州(今大名北)后,按兵观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史军,鱼朝恩不纳。二月,唐军围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之北。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双方伤亡甚重。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止,郭子仪部退保河阳桥。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并其军,遂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还范阳。
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史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副元帅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军九节度使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乱事告终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
唐军从正面,唐军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相关问答
有白眉大侠、乱世枭雄、童林传、三侠剑、隋唐演义、薛家将、龙虎风云会、大明演义、水浒全传铁伞怪侠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新版、三侠五义、小五义、明英烈、三...
单田芳的评书有很多。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封神演义》、《赵武灵王》、《三国演义》、《英雄走国》、《风尘三侠》、《花木兰》、《隋唐演义》、《宫门挂玉带》...
1、《封神演义》2、《赵武灵王》3、《楚汉争雄》4、《三国演义》5、《刘伶传奇》6、《花木兰》7、《侠侣情仇》8、《隋唐演义》9、《新隋唐演义》8、...
单田芳单老没有讲过薛雷扫北这部评书。单田芳单老是国内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一生播讲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受广大评书迷的喜爱。单田芳单老有关薛家将的评...
只是暂时的。因为单田芳老先生过世了,电台为了悼念单田芳老先生,将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下线七天,七天后即可回复正常。只是暂时的。因为单田芳老先生过世了,...
隋唐演义原版是清朝人褚人获写的,自面世之日起就成为了民间艺人争相演出的主要题材,先后有几十种版本在舞台上呈现,单田芳老师作为评书世家传人,在多年的从艺...
《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老店风云》、《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林海雪...
我听单老的评书三十多年,有此作品听了不下十遍,比如《白眉大侠》等。第一部应该是《百年风云》。那时候大概七八岁,农在农村。夏天的晚上,左邻右舍全都在胡...
1、三侠剑后传(第二部)《三侠剑后传》第二部系单田芳先生评书本文,作者徐盛宇得到授权,进行二次创作,委托姚传政播讲的长篇评书。2、《龙图忠义传》由徐盛...
说一下。评书这个东西,原创几乎很少,大部分都是早先艺人整理一个书梁子,就是我们说的故事大纲,然后说的时候,给人物开脸,然后开始运用这个明笔、暗笔、倒...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