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小品搭档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东北二人转时期,宋丹丹时期、铁三角时期和带徒弟时期。
在每个阶段里,赵本山都有相应的代表作问世,比如和黄晓娟的《相亲》,和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和铁三角的《卖拐》,说到带徒弟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无疑是《不差钱》。
如果从悲观的角度看,赵本山的小品质量自《说事儿》后就开始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而在这个下滑过程之中,《不差钱》可以用好听的“最后辉煌”或者不好听的“回光返照”来定义。
这回,咱们就聊聊小品《不差钱》的台前幕后。
一、主创团队大换血,成龙戏份被删留遗憾
高秀敏去世之后,到2009年春晚以前,何庆魁和赵本山的合作基本上就没有了,赵本山的编剧换成了年轻人为主的团队创作,老人崔凯在中间起到的作用远没有以前那么大,徐正超、尹琪等新人逐渐成为赵本山的编剧团队主要人员。
据徐正超介绍,《不差钱》的最初创意就是他从一家饭店里看来的,说是有一个顾客掏钱给服务员,让他配合自己不要点贵菜。
《不差钱》中加入《星光大道》成分的创意则来自于赵本山,一方面他有之前和《实话实说》等栏目合作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星光大道》的模式也非常适合推新人。因此,这个创意堪称神来之笔。
如果说编剧的换人有年轻化的趋势,主创团队里让人大跌眼镜的则是导演的人选,《不差钱》的两位导演分别是赵本山的妻子马丽娟和经纪人高大宽,这两位不能说肯定不会导演,但比起之前张惠中的水平来肯定是天壤之别。其实他们俩的工作更多地是照顾身体有恙的赵本山,导演应该只是挂名为主,真正的导演还是赵本山本人。
笔者认为,赵本山在春晚后期的小品普遍时间冗长,这中间有他的咖位所致,其实也有导演更迭的原因,有张惠中在,他可以精简剧情和台词,让作品更为精致,没有这个人,赵本山小品里多余的台词和动作就有一些多了。
赵本山的小品搭档是另外一个大问题,随着高秀敏去世,范伟单飞,宋丹丹退出,赵本山赫然发现自己没有合适的搭档了,因此带徒弟的选择其实也有无奈的成分。
选择小沈阳自然没有毛病,因为那两年赵本山徒弟里最具走红潜质的就是他,而且还颇具话题性。其他徒弟里,“李大国”和“王老七”上了春晚跟没上一样,“二柱子”则和央视有些恩怨,因此选择小沈阳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赵本山也意识到光带小沈阳和丫蛋这样的徒弟还是有些单薄,如果能有一个大腕加盟当然最好,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人选出现了,而且咖位绝对够大。
成龙在媒体上公开喊话,愿意和赵本山一起搭档上春晚,可能一开始很多人都是把成龙的响应当成一种客套,但偏偏两位大咖还就当真操作起来。
赵本山和成龙的会面颇具大佬谈判之风:“想在这里玩儿玩儿吗?”
“想,想跟你玩儿”。
赵本山在《不差钱》里给成龙设计了一个角色,苏格兰情调餐厅的老板。
这个老板的出场在最后,他推着小沈阳之前说没有的“澳洲鲍鱼”“四斤的澳洲龙虾”上台,相当于一个剧情反转打脸的包袱,最后老板主动请客吃饭,大家一起喊出‘不差钱’结束小品。
为了这个老板的角色,小沈阳的台词中也有铺垫,分别是“我老板,出去了”和“一会儿要有了怎整啊”。
可惜,这个角色最后还是被赵本山给删了,成龙最终遗憾没能出现在赵本山小品里。
至于为什么删掉这个彩蛋一样的角色,赵本山和成龙的答案并不一样。
成龙说是因为自己跟不上赵本山他们的台词节奏,怕耽误他们的表演。这明显是成龙主动揽锅,因为他就那两句台词,谈不上节奏不节奏。
赵本山的话比较实在,他说因为调整时间太晚了,他不忍心只给成龙那么点儿戏份和台词,还是以后再找机会合作吧。
笔者认为,虽然成龙说自己跑龙套都行,他也确实在周星驰电影里跑过龙套,但赵本山还是没好意思把他当龙套使。
这个遗憾从目前看是没有机会弥补了。
二、《不差钱》删掉了不少台词
《不差钱》这个作品该怎么评价呢?其实说穿了,就是在一个小故事里融入了很多二人转表演的套路,经常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观众都能看出来,小品里的很多对话和包袱包括模仿秀和飙高音之前就已经在很多二人转里出现过。
虽然《不差钱》谈不上多么精致,但其表演效果是相当好的,中间也诞生了很多经典台词,如“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和“我感谢你八辈祖宗”等,当然,流行台词中最火的还是小品的题目“不差钱”。
事实上,赵本山和小沈阳他们在彩排时的包袱更多,比如小沈阳说“对不起,没有”,赵本山接上:“对不起,我有”。
还有赵本山在介绍自己全家都有功夫时用了一个包袱:“我爹更厉害,从房上面往下翻…摔得老惨了”,可惜这个包袱在彩排时似乎没抖好,现场反响一般,因此赵本山删掉了这段台词,后来改了改用在了续集《就差钱》上,那次抖得相当好。
《不差钱》小品的正活部分就是小沈阳和丫蛋的才艺展示,之前一切台词和包袱都是为了这个两个徒弟展示绝活,应该说赵本山的目的肯定是达到了。
此外,关于小沈阳曾备受争议的形象问题,《不差钱》用了一个“苏格兰风格”和“穿跑偏了”就进行了完美解释,这个点子也堪称神来之笔。
三、赵本山笑怼魏明伦批评
赵本山的小品越往后期引起的争议越多,这跟网络环境的开放有关,当然也确实有赵本山小品内容上的一些问题。
赵本山的早期作品一般都是由编剧从农村采集而来,比较接地气,也相对真实。中期的小品不是塑造人物(白云黑土)就是走漫画风(卖拐、卖车),而到了后期,赵本山的小品确实有闭门造车的嫌疑。
因此,著名作家、编剧魏明伦(巴蜀奇才,代表作《变脸》)对《不差钱》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小沈阳饰演的服务员存在道德瑕疵,为了一点儿小费就出卖了自己老板,这种人物的设定有问题。此外,农民请央视导演和主持人到农村选角色也脱离生活,不现实。
对于魏明伦的这两个质疑,笔者认为第一个有一定道理,虽然编剧徐正超说是自己亲眼所见的生活事实,但服务员出卖老板的这种人设确实应该找一个合理解释,最后直接用小沈阳才艺表演遮掩过去还是显得活儿有些“糙”,虽然不是大问题,但确实是个“咯愣”,这也是编剧和导演换人带来的一些阵痛。
对于第二个质疑倒不是问题,魏明伦可能不太了解赵本山的成名之路,他当年能上央视,不就是邹友开他们听了姜昆的推荐亲自去辽宁考察的赵本山吗,可能赵本山对这个印象太深,所以也就用在了徒弟身上。
针对魏明伦的质疑,赵本山选择了一种“笑怼”的方式,他直言魏明伦是大文化人,评论小品有些瞎搭材料了。这种捧着怼的方式倒也符合赵本山的性格。
结语,赵本山起于二人转,成名于二人转,小沈阳和丫蛋同样是起于二人转,赵本山通过《不差钱》将他们推向全国,颇有一种反哺二人转的意味。
52岁的赵本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32岁的影子。
事实上,《不差钱》属于赶工出来的一部好作品。
据说当年创作时间只有12天,因为之前的小品《送蛋糕》由于突出男女关系,尺度略大被下马了。于是赵本山带着之前合作了两年春晚的编剧徐正超、新手下尹琪,加班加点赶了一个这个出来。
《不差钱》的戏剧结构其实挺弱,灵感来源是编剧之一的徐正超在饭店的见闻,一个食客给了服务员小费,让他一会儿点菜的时候,凡是贵的东西都说没有。后来被放大成了一个小品。而原先被毙掉的《送蛋糕》,其实要在喜剧效果跟剧情复杂程度上,都远高于这部,后来被拿到赵本山的老地盘辽宁春晚播了,效果极佳,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视频。
但《送蛋糕》的正面意义并不大,也只能对标《不差钱》这样纯娱乐+才艺表演的展示类喜剧,才有可比性。像反骗的《卖拐》、讴歌改革开放的《昨天今天明天》,讽刺乡村官商勾结的《拜年》,内涵都是《不差钱》、《送蛋糕》这类作品所无法企及的。这也是赵本山后期小品的一个尴尬之处,表演水平依旧很高,但思想上的高度已经不存在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差钱》算是春晚小品的一个分水岭了。
在这一年之前,“小品王”换过人,但没有换过的是效果。从1984年陈佩斯朱时茂这第一代“小品王”表演了吃面条开始,一直到90年代初,他们的小品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平。80年代末,赵丽蓉亮相春晚,在90年代中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品王,如此包装、打工奇遇等至今都是经典。
赵本山在99年,陈朱二人退出春晚、赵丽蓉小品效果有所下降的这一年和宋丹丹一起,成功塑造了“白云黑土”这两个角色,昨天今天明天的小品类一等奖实至名归,01年的卖拐更是使铁三角深入人心,凭借着“白云黑土”和“大忽悠”这两个系列,赵本山成为第三代“小品王”可以说实至名归。
但是随着高秀敏去世,范伟和宋丹丹相继退出春晚,赵本山的两大招牌系列小品不得不彻底结束,他开始选择给徒弟当绿叶这条路。如果说白云黑土系列里赵本山和宋丹丹两人各占一半的包袱的话,09年到11年的春晚小品中很显然赵本山本人是没多少包袱可以抖的,主要的笑点都是靠他的徒弟表演的。
所以不少朋友当年看春晚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这不是以前的赵本山小品了,这小品的主角不是赵本山,而是小沈阳。但是在笔者看来,小沈阳跟他师父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只是那一年春晚其他的小品更不行,矮子里面拔高个,《不差钱》就算相对好的了。
然而,后面两年赵本山带徒弟的春晚小品还不如不差钱,明显是在走下坡路,以至于赵本山本人在他最后一次上春晚的小品的结尾部分都在自我吐槽“不想看赵本山那张老脸,太俗”,第二年赵本山因病没能上春晚,至此也就告别春晚了。
赵本山之后,虽然也有以沈腾为代表的开心麻花这一优秀的新鲜血液注入,蔡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小品的话题度,但是很多人都觉得整个小品的“画风”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不论是沈腾还是蔡明,恐怕都难以成为没有比较大争议的第四代“小品王”。而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说就是2009年除夕夜,赵本山带着小沈阳登台表演了《不差钱》。
对小沈阳来说,不差钱是一部出道即巅峰的作品。2009年,小沈阳横空出世,当时甚至有视频将小沈阳与周星驰相提并论,可见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同时可见春晚舞台的巨大影响力。随后,小沈阳开启了影视歌多栖的演艺道路,只是似乎没有出现《不差钱》这种影响力的作品。
对于赵本山来说,这部作品则代表着赵本山时代的余辉,虽然其后还有诸如《就差钱》、《相亲》等优秀作品,但赵本山在这些作品中已经不是最大的笑点输出者。
有人说《不差钱》是赵本山江河日下的开头。其实也不准确,但有一点是对的,就是他开始老态毕现,而且逐渐将自己的戏份削弱,就像《长江七号》中的周星驰一样。
但无论怎么说,《不差钱》已经是现在春晚舞台难以见到的精品了,将来恐怕很难出现质量相对接近的作品。赵本山的传奇年代已经过去,只剩下无尽的怀念。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人发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人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里.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最佳回答]我们辨别声音是根据音色;模仿声音主要是模仿音色,只有音色一样,才感觉相同.故答案为:音色.
苏格兰哪来的打卤面啊,打卤面是出自中国的苏格兰哪来的打卤面啊,打卤面是出自中国的
记得,但我不喜欢,我是东北人,在我印象中,“感谢你八辈祖宗,把我爹拍在沙滩上”这些话都是很难听的话,是骂人的,不尊重人的话,看完我没笑,我反感记得,但我不喜...
导演:马立娟、高大宽;编剧:崔凯、徐正超、尹琪导演:马立娟、高大宽;编剧:崔凯、徐正超、尹琪
小品《不差钱》的故事是沿着套亲戚、请吃饭这一套常规的“拉关系”路数.达到让丫蛋上《星光大道》的目的.小品《不差钱》的故事是沿着套亲戚、请吃饭这一...
[最佳回答]“小沈阳”的声音是它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各地的电视观众看到的表演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故答案为:声带;电磁波.“小沈阳”的声音是它的声带振动产生...
小沈阳是2009年春晚凭借小品《不差钱》火起来的,小沈阳原名沈鹤,因为和沈春阳恋爱并结婚,所以改名小沈阳,两人都是著名二人转演员,都师从于赵本山老师。小沈...
[最佳回答]1.靠声音分辨不同的人,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音色相似.答案:音色2.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甲和乙...
吕品个人简介:2009春晚小品《不差钱》角色名:丫蛋。本名吕品,现名吕诗怡二人转演员,12岁开始学习二人转,艺名:毛毛。2009年8月,毛毛与老搭档,赵本山最小...吕...